土家族传承至今的传统婚俗"哭嫁"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土家族传承至今的传统婚俗"哭嫁"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也许土家族哭嫁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地方都有哭嫁的习俗。但土家族的裤腿是土家族女孩十二三岁就得学的传统技艺,是土家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那么,你知道土家族传统的“哭嫁”吗?
接下来,就让边肖带领大家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吧!
土家族哭嫁的由来
据《后汉书·南满西南夷列传》和明代《思南府志》记载,秦汉以后,土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在古代,土家族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只要男女双方都愿意,并且得到老师的允许,他们就可以订婚结婚。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他民族一样,逐渐被强调“父母之命、订婚之言”、“彼此合适”等条件的包办婚姻所取代。
与此同时,土家族女孩对包办婚姻不满而引发的哭嫁现象逐渐显现,并发展成为一种丰富的文化现象。直到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无论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婚前喜悲而泣却从不改变。即使在当今这个民族交流频繁、文化渗透迅速的时代,土家族姑娘结婚前也要把悲欢离合的歌献给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
土家族哭嫁的过程
一般新娘在结婚前一个月就开始哭,有的两三天或者结婚前一天就开始哭。她家在给她买嫁妆的同时,吐露了别离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都不会哭,哭祖宗,哭父母,哭兄弟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等等。
哭的形式是以唱代哭,以哭代唱。有传统的歌词,也有聪明的女生即兴创作。土家族女孩用“哭”的形式来倾诉自己的感受,有些可能是真的难过哭了。大部分都是残忍的媒人不配合,害了姑娘的命。
土家族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那一天。结婚前一天,亲戚朋友邻居都来祝贺,哭着告别。新娘会邀请9个最好的未婚女伴陪她一起哭,称为“十姐妹会”。这九个姑娘就是水灵灵的重要角色,所以不管住在哪里,风雨无阻,娘家都要坐轿子,派人来接。十姐妹聚在一起后,新娘家把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放在正房中间,年长的坐在上面,年长的女孩坐在两边,新娘坐在女孩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姐妹情谊,也有鼓励安慰的话。
哭到半夜,新娘家放了宵夜给十姐妹吃,新娘哭了一会儿感谢九姐妹的陪伴。在父母结合、媒妁之言的年代,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非常普遍,所以新娘经常用哭嫁、骂媒人来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土家族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歌是哭,但其谱是唱,含义丰富。
土家族哭嫁的内容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就成了“哭嫁歌”。现存于保靖县马王乡、永顺县普荣乡、龙山县坡脚乡等土家杂居地的几本“笔记本”,比较完整,很有特色。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许多朴实却感人的诗句。例如:
突然,金鸡叫了,
就像一支箭刺穿了我的心脏,
唢呐吹《妈妈送姑娘》,
泥铲把门开大...
唢呐一声泪下,
撕破你妈妈的裙子和你爸爸的衣服。
恶业的女儿在轿子里,
我自己的骨肉分离了...
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听到这样的哭喊声,血与泪的哭喊声,恐怕也难免落泪。
土家族哭嫁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也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婚俗现象。从过去“真的哭”的可能,到现在不哭结不了婚,真的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以上是本文关于土家族传承至今的传统婚俗"哭嫁"的所有内容了。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相关内容的话,我们强烈推荐你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