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肖像画-艺术眼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教皇

肖像画-艺术眼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教皇

日期:2023-03-31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肖像画-艺术眼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教皇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

肖像画-艺术眼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教皇

贝拉斯克斯1650年创作的140× 120cm布面油画《英诺森十世教皇》

2013年3月,一张老人在圣彼得广场阳台上向世界挥手的照片占据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照片中,这位身着白衣、彬彬有礼的老人正是梵蒂冈刚刚投票选出的新教皇方济各。从他温文尔雅的外表,很难看出教皇对全球12亿天主教徒应有的权威,更难想到这种权威在天主教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中的转换。教皇形象的重要性即使在科技占主导地位的当今世界也不可低估,所有艺术史学家都不会忽视教会在艺术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卫报》著名艺术评论家Jonathanjones说,“梵蒂冈是意大利艺术黄金时代最慷慨的资助人,是教皇们打开了文化复兴的大门。”从13世纪到17世纪,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诞生了三位教皇(利奥十世、克莱门特七世和利奥十一世)。他们和其他贵族政治家族一样,掌控了市政府,将佛罗伦萨控制在自己家族的势力范围内,使得艺术人文气息蓬勃发展。他们和其他大贵族一起,领导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诞生。16世纪教皇朱利叶斯二世登基后,以文化的倡导者和资助者自居,花了大量的钱招募意大利各地的艺术家来到罗马,对梵蒂冈的宫廷和教堂进行大规模的建造和装饰,其中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都奉献了10年的青春时光。从那时到今天,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与教皇有关的作品。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天主教世界与艺术关系的变化,也可以发现教皇形象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和价值的变化。纵观这些作品,可以用一部老电影的片名来形容更贴切:“thegood,thebad,andtheugly”。

梅洛佐·德拉·弗利《教皇西斯图四世提名白金为梵蒂冈图书馆院长》湿壁画400×300cm1474

抬头看着祭坛

两千年来,基督教世界经历了266位教皇。作为第一任教皇,使徒彼得有很多绘画形象,但恐怕没有一个能真正称得上是这位圣人的“肖像”。教皇出现的前两三百年,大部分教皇形象都是这样的。唯一的例外应该是一幅湿壁画,展示了公元11世纪的波培尼亚尼特斯(157年至168年在位)(图2)。这幅高水平的画作据说是antoniocircignaniakapomarancio所作,这位自命不凡的画家被称为Pomeranzio。这部作品中描绘的主角成为第一个拥有自己“肖像”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绘画艺术的戏剧性提高,教皇画像从单纯的图像记录上升到了艺术的价值,即“肖像绘画”的高度。教皇画像对整个西方肖像绘画形式的发展尤为重要。在这一时期的画作中,教皇几乎一直保持着静坐的姿势。这种坐姿是对尊者或长者的尊重,也是对权力的认可。在拉斐尔现存的大英博物馆《朱利叶斯二世画像》(图3)中,教皇双手放在椅子扶手上,陷入沉思。古典的构图形式决定了后来西方重要人物肖像的关键元素:45度侧身、坐在椅子上、双手露出等等。这幅画创作于1511年,朱利叶斯二世去世前两年。拉斐尔将这位被称为“战神教皇”的脾气暴躁的老人美化为温和善良。一方面是权力的妥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艺术家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赞助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朱利叶斯二世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西斯廷天顶画,拉斐尔委托创作了皇宫“雅典学院”的湿壁画,并任命建筑师布拉曼特。

同样出自拉斐尔之手的《教皇利奥十世和两位主教的画像》(图4)展示了另一种常见的集体画像形式:订购画像的人笔直地坐在房子里,他的家庭成员或相关人士在左右。这种组合形式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史上许多伟大的集体肖像中。另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melozzodalforli描绘了教皇sixtusiv(图5)在一次知识分子聚会中坐在宝座上,向一位人文主义者致敬,并将建造了西斯廷教堂的教皇sistu描绘成一位慷慨仁慈的文化赞助人。在艺术与宗教的蜜月期,艺术作品中的教皇宽容而博学,是一个理想的知识分子般的智者。

提香·韦切利奥教皇保罗三世和他的孙子们,布面油画,210×174cm1546

光环不再

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进行了宗教改革,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王权”。教廷的权力被撤回到宗教领域,教皇的权威屡遭质疑。艺术也开始慢慢脱离宗教,投入世俗权贵的怀抱。此时的画家们也受到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逐渐成为知识分子,开始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而且这种情绪大多是忠于自我感觉的理性思考的结果。远离梵蒂冈,港口城市威尼斯浓郁的工商业氛围造就了威尼斯小画派。代表人物Tizianovecellio (1490-1576)在处理同样的教皇题材时,比拉斐尔更具个人色彩,对画中人物的态度也从最初的理想主义描绘变得更加客观,甚至略带情绪化。在两部关于保罗三世的作品中,不敬神地加入并凭借家族力量登上教皇宝座的教皇被表现得苍老而脆弱,宽大的衣服衬托出他惊恐的双眼。尤其是教皇保罗三世和他的孙子们(1546-46)(图6)。虽然这幅作品的构图受到了拉斐尔的《教皇利奥十世和两位主教的画像》的影响,拉斐尔作品中的和谐气氛完全不在,但祖孙之间紧张复杂的政治斗争却以非人的真实感呈现出来。与这幅作为西方绘画史上教皇肖像的代表作的作品一起,它属于“popeinnocentx”(图7),是西班牙画家迭戈·里克斯·德西瓦依维斯克斯(Diego Riquezdesilvayvelasquez,1599-1660)于1649年第二次访问意大利时完成的。只是这个作品更直接,更露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与文艺复兴时期教皇的经典肖像并无不同。人物的造型和构图都符合传统肖像画的范畴。但由于画家自身的人文精神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人物的刻画和氛围的营造都达到了空之前的水平。在这里,教皇的形象被从白色的道德制高点上拖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严厉、紧张、精明、不安和怀疑的混合体。讽刺的是,天真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天真、单纯”,但这幅画所代表的形象,堪称“天真”二字最贴切的反义词。从画布中渗出的不安气息,传递到了后世很多艺术家的画作中。这种气息在400年后的20世纪被一位英国画家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人类心灵梦魇的视觉呈现。

消费符号

在《贝拉斯克斯教皇英诺森十世画像研究》(图8)中,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巴肯(francisbacon,1909-1952)消解了这幅17世纪教皇画像的本义,颠覆、破译、重新诠释了经典作品。作品不仅为贝拉斯克斯的教皇形象注入了时代精神,也重新诠释了绘画的表现力。教皇英诺森被培根困在栏杆里。在匕首般的笔触下,尖叫孤独的身影带来了最真实的恐惧与绝望的精神体验。培根受早期新闻照片、迈布里奇运动研究和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中尖叫人群形象的影响,塑造了一个尖叫教皇。培根借用教皇的形象是否影射了当代社会宗教世界的困境,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著名的形象确实展现了现代社会人类内心的真实感受。毫无疑问,基督教的世界在当代社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现在的教皇们都是一个人站在普通人和上帝所代表的角色之间的钢索上。也许他们真的能体会到培根画中的精神崩溃。

在199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意大利艺术家mauriziocattelan的作品《第九小时》(图9)时隔多年再次让教皇的形象成为艺术界的焦点:一颗从天而降的陨石击中了教皇保罗二世的蜡像,陨石“坠落”时他正带着碎玻璃躺在观众面前的红地毯上。这部为卡特兰带来广泛声誉的作品,以幽默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新时代带给教皇的无力感,以及传统与变革之间的艰难取舍。面对天主教世界的批评,艺术家是这样解释的:“年老多病的教皇仍然努力工作,希望上帝能给他一个解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幅作品展出13年后,一位教皇没有依靠上帝,选择退位来解决问题。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是在600多年前。更巧合的是,2011年意大利电影《habemuspapam》中的逃亡教皇似乎已经预示了这一切。作为上帝在世界上的使者,这个上帝赋予的使命在今天是荣耀还是枷锁?作为旁观者,我们同情贝内迪克特十六世作为一个普通老人的选择。一方面反映了在我们心中,教皇已经从“上帝的使者”变成了一个拥有自己推特账号的普通人;另一方面反映了丑闻缠身、麻烦不断的天主教世界所面临的困难和低谷。

在过去,官方定制的油画肖像完成后,人们必须等待数月才能看到教皇的形象。教皇弗兰茨一世的形象传播完全是21世纪的风格。当教皇的形象不再需要绘画来再现时,艺术选择了其他媒介。然而此时的艺术已经不再是前任教皇的宠物,而是开始借用和消费教皇的形象。波普在当今世界唯一的影响力和意义被艺术家们作为创作素材,他们不再维护自己的形象。

2012年,一幅由milwaukeeinstituteofart&design的老师创作的肖像在网上迅速走红。不到一周,网络媒体之外的世界各大媒体也报道了教皇本笃十六世的这幅画像——它是由17000个五颜六色的避孕套编织而成的。本次装置的作者Nikijohnson并不是活跃在国际艺术圈的一线艺术家。这部名为eggbenedict(图10)的作品在前述大师经典面前并不完美。然而,一部讨论公共健康、贫困和性选择主题的作品通过教皇的形象改变并扩大了交流的渠道。至此,教皇已经被艺术品挤出了中心,成为一个载体,承载着教会所禁止和禁止的东西。

从中世纪传统中对宗教领袖的崇敬和描绘,到文艺复兴时期对教皇的庄严画像,再到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的再现,今天对教皇形象的艺术应用已经成为完全不同的景象。随着后现代艺术尤其是“波普艺术”的兴起,教皇的形象成为自由消费的象征。回顾公元1075年德国著名皇帝亨利四世在教皇面前被卡诺莎羞辱,对比当代艺术家借用教皇形象在网络上走红,不禁让人感叹:一千年来,西方社会与基督教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关于肖像画-艺术眼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教皇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古宫历史网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