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云冈石窟是如何形成的,云冈石窟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云冈石窟是如何形成的,云冈石窟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日期:2023-03-17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云冈石窟是如何发展的?云冈石窟的历史发展轨迹!古宫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到云冈石窟,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的边肖也知道。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也很向往。事实上,是文化吸引了我。我真的觉得这个地方真的很好。然后有人问,这个云冈石窟有这么厉害吗,有没有相关的历史?它究竟是怎么存在的?云冈石窟有哪些细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示吧!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五洲山南麓,距中国北方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石窟沿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有45个主要洞穴,252个不同大小的壁龛和51000多个石像。它是中国最大的古窑洞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瑰宝。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的历史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发掘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孝明帝郑光五年(524年)止,历时60余年。此后,东魏、北齐、隋唐初年,平城改为云中县横安镇。

唐代,据晋文帝七年(1147年)所撰《大金西京梧州山大石古寺重建碑文》载:“贞观十五年(641年),朝臣重建”;唐·向辉著《古凉传》卷(古今史迹三)记载,当时有一位燕燕禅师“每次修恒安小文石窟画像...咸亨四年(673年)终于到了石室”。初唐以后,平城呈现出一片萧条,云冈石窟的修建由于各种因素没有重大工程。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朝皇室对五珠山石窟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大规模修缮。石窟前建有乐瞳、灵岩、鲸拜、镇国、护国、天宫、崇福、桐梓、华岩、斗拉特等十座木檐大寺,修复佛像千余尊。辽朝第二年(1122年),游牧民族攻占大同,“庙被烧抢,灵岩洞宇被彻底扫光”(大金西京重修华严寺碑)。晋文帝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方丈秉辉大师重修“灵岩阁”(今第三窟外阁楼),“自然,山门天气已近尾声。"(黄金纪念碑)。

元代,五珠山石窟的寺院依然存在。

到了明代,大同的云冈又被废弃了。云冈之名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途经大同。张天霖进驻外交部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再次被士兵摧毁,化为灰烬。

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云冈寺。现存的5号和6号洞窟的木檐和庙宇就是在这个时候重建的。1696年,康熙皇帝在冬天参观了云冈寺,并题写了一本书《庄严的法律》。乾隆时期,云冈石窟也被修复。

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及其前的木结构建筑(5、6、7号洞窟)保存完好。1952年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石窟内的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并对外开放。

开发期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根据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今天的第16至20窟,又称谭瑶五窟。据舒威《史记·老志》(卷一一四)记载,“太平之初,师先贤卒。相反,昙曜将其名称改为萨摩亚教派。当初,第二年,昙曜奉命从中山国进京,皇帝的身价就出来了。他在路上看到的,在御马面前穿着黑曜石的衣服。当时,人们认为马认识好人,皇帝给他送了一份老师的礼物。白帝在都城西武县城西凿山石壁,开五洞,各雕一尊,高七十尺,高六十尺,雕饰奇绝,冠之一生。”本文所述的五大洞窟,是当时的著名僧人昙曜选择了美丽的钟灵五洲山,开凿了气势恢宏的谭瑶五大洞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发掘的序幕。16号~20号洞穴是谭瑶的五大洞穴,帝王的象征。它呈马蹄形,圆顶,外壁布满了数千尊佛像。主尊为第三尊佛像,高大圆脸,高鼻深目,双肩挺直,呈现出浑厚浑厚、古朴的造像风格。其雕刻技艺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和融合了古代印度犍陀罗和坎图拉艺术的精华,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云冈石窟雕刻的高峰时期,主要包括1号洞、2号洞、5号洞、6号洞、7号洞、8号洞、9号洞、10号洞、11号洞、12号洞、13号洞和未完工的3号洞。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都罗罗之前的孝道时期,也是北魏最稳定、最繁荣的时期。云冈石窟汇聚了全国的优秀人才,并以其国力为保障,雕刻出了更加繁荣精美的云冈石窟雕像。孝文帝迁都前,皇室经营的大洞窟造像全部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大部分洞窟平面呈方形或矩形,部分洞窟雕有中央塔或前后室,壁面布局分为上下两层、左右两段,洞窟内最多有棋类沉箱。造像题材多样化,凸显释迦牟尼、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坐在一起造像,有护法、艺妓、恩人的行列,还有佛教、本生学、因果报应、维摩诘等故事。佛像面部丰满适中,尤其是赞服带佛像盛行,涌现出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着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一个积极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中国化的进程。这些因素的结合产生了所谓的华丽太和体,其特点是中国化趋势的迅速发展。石窟的汉化开始并完成于这一时期,即云冈石窟中期。它所呈现的雕刻艺术特点与早期石窟有很大不同,雕刻造型工整华丽。从石窟的形制到雕刻的内容和风格,都具有明显的中国化特征。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后,云冈石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发掘活动,但雕刻石窟之风在中下层之间蔓延,亲黔、中下层官员和彝族信徒充分利用平城的老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中小型石窟。小明五年(524年)继续雕刻小洞窟和佛龛,平城仍是北方都城。此时大型洞穴数量减少,中小型洞穴自东向西被悬崖覆盖。主要分布在20号洞西侧,也包括4号洞、14号洞、15号洞、11号洞西侧崖面上的壁龛,中小型洞穴约200个。大多数洞穴表现为单个洞穴,不再成群出现。大部分雕像是由释迦牟尼或弥勒制成的,其次是释迦牟尼。佛菩萨面瘦,颈长,肩窄,削瘦。这种造像是北魏后期“汉化”改革后“显骨清像”的清新典雅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和风格在北魏龙门石窟中也有所体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冈石窟简介

第一洞和第二洞是双洞,位于云冈石窟的东端。在一个洞穴的中心,雕刻了两层方形塔,后墙上立着弥勒,四面墙上的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墙洞门两侧雕刻了莫畏和文殊,东墙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完好。两洞中心为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周雕有三个亭子,洞内壁雕有五座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影像资料。

第三个洞穴是云冈最大的洞穴。前破墙高约25m,传为昙曜译经楼。这个洞穴分为一个前室和一个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洞房,左右两侧凿出一对三层方塔。里屋的南、西两侧,雕刻着三尊圆脸、肌肉丰满、花冠精致、衣纹流畅的雕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站立造像高6.2米。从这三个图像的风格和雕刻技术来看,它们可能是在初唐(公元7世纪)雕刻的。

第四个洞,洞中心雕有一根长方形柱子,南北两侧各雕有六尊佛像,东西两侧各雕有三尊佛像。南洞门上方有《北魏郑光年谱》(公元520 ~ 525年),是现存云冈石窟的最新记忆。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是一组有六个洞窟的双洞窟。分为前室和后室,

后室北墙上的主尊是第三尊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洞壁上满是雕刻的神龛和佛像。拱门两侧,菩提树顶上坐着两对佛像,线条优美。两洞前有五座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第六个洞穴,洞穴平面近方形,中心是连接洞穴顶部的两层方形塔,高度约15m。塔的下部称为大龛,南雕佛像,西雕佛像,北雕佛像,东雕弥勒雕像。塔身四周的大龛两侧,洞的东、南、西三面墙壁上,明窗两侧,雕刻着33幅描绘释迦牟尼从诞生到开悟的佛教故事的浮雕。这个石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规模宏伟,雕刻丰富,技艺精湛。

第七洞,洞前有三层木檐,洞内分前后房。里屋前墙上层刻有坐在狮子座的菩萨。东、西、南三面墙上都是佛龛的雕刻造像,南墙门拱上的六尊供养菩萨,美轮美奂。洞顶浮雕飞舞,活泼明快,每一个都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洞,洞内两侧各有一只五头六臂骑孔雀的斑鸠罗田,东侧有一只三头八臂骑牛的罗田,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个洞穴分为前后两个腔室。前室牌坊两柱呈八角形,室壁镌刻佛龛、乐师、舞伎,生动动感。

与9号洞同时开挖的10号洞分为两个小室。房前有一片飞扬的天空,姿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佛像构图复杂,精美醒目。

在第十一窟中,有方塔一直延伸到窟顶,四面都雕刻着佛像。在正面,菩萨雕像保存完好。洞壁上的壁龛里摆满了雕像和小佛像。

在12号洞,主墙上端镌刻着一个艺伎乐天,手持弦管和打击乐器,神态各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笛子、齐琦等古典乐器非常珍贵,是学习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在第十三洞,有一尊弥勒佛像,中间末端有交叉的脚,高12米多。左臂和腿部之间雕刻着一尊手臂战士的雕像。这是云冈石窟唯一的例子。南门拱门上部的七佛雕像,雕刻精美,雍容华贵。

14窟造像多样,西墙上部残存造像东侧有方形佛柱。

在第十五洞,有一万多尊小佛像,被称为万佛洞。

16号洞、16号洞至20号洞是云冈石窟最早开放的五个洞窟。

被称为“谭瑶五大石窟”十六个洞穴在平面上呈椭圆形。中间的主尊是释迦牟尼雕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围的墙上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和佛龛。十七洞主尊为大佛三世,中间为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面墙上都有雕刻的壁龛,东边有坐着的雕像,西边有站着的雕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后来被雕刻。

第18窟,直立塑像高15米多,右臂外露,身穿千余件佛袍,刻画细腻传神。

第十九窟,主尊是第三代的雕像。洞内释迦牟尼塑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第二大塑像。洞外凿有两个耳洞,各有一个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崩于辽代之前,塑像完全开放。中间的释迦牟尼像三大佛像一样矗立,高13.7米。这尊佛像面容饱满,肩膀宽阔,造型宏伟,精神雄健,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造像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雕艺术的皇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发掘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各有特色。早期的“谭瑶五窟”气势恢宏,具有浑厚质朴的西方情调。中期,石窟以其精致华丽的装饰而闻名,展现了北魏复杂多样的艺术风格。后期石窟规模虽小,但人物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典范,也是“骨瘦象清”的由来。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杂技雕塑也是佛教普及和北魏社会生活的体现。

云冈石窟生动地记录了印度、中亚佛教艺术发展到中国佛教艺术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中国佛教造像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雕塑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端,中期云冈石窟的中国宫廷建筑雕塑,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佛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示了浓郁的中国建筑和装饰风格,体现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古宫历史网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