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公共场所是如何表达第一人称的呢
今天的古宫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古代第一人称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字是最常用的汉字之一。我们小学学过“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她)”是第三人称。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自称“我”都是一种很常见的做法。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在社交或公共场合直接称自己为“我”,就会被嘲笑为不礼貌。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和“我”字的由来有关。
“我”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中的“我”字,读音为“禾”,代表了商代晚期用来行刑、杀牛、肢解牛的武器——斧。这把大斧有柄有钩,斧口有一排锋利的锯齿。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的古文字在不断地变化。“我”字也不例外。西周时期,甲骨文演变为青铜文字,“我”字结构略有变化。钢锯斧的形象依然保留,只是斧柄下有一个脚钩。
此后,经过七八百年的变迁,到了汉代,韩立出现了,韩立的“我”字几乎和现代社会写的“我”字一模一样。
早在战国时期,用来杀死和肢解动物的斧头就已经被更好的武器所淘汰。因此,从汉唐开始,人们就用“我”字作为第一人称,发音为“禾”。
也就是说,这个词还是同一个词,但是意思变了。
但是,因为“我”字曾经有凶器的意思,所以人们很少在社交场合或公共场所使用,否则,别人会嘲笑它不懂礼仪。
那么,在古代,人们在社交或公共场合用什么词来表达第一人称呢?
如果你是君主、天子、皇帝、诸侯等。,你会用“我”、“我”和“孤独”这些词来表达自己。
君主和王子经常称自己为“孤独者”和“不合群者”。
权贵们自称“我孤身一人”。宋穆公临死前,叫傅傅甲,把皇位传给他哥哥的儿子,并当着他的面传给易。这就是后来的宋义公。宋穆公对孔说:“请赐我主国,我死也无憾。”意思是他要好好侍奉宋,这样就算他死了也无怨无悔。
弱小的王子称自己为“孤独”。东汉末年,袁绍在做冀州牧的时候,给公孙瓒写了一封信:“孤家寡人,一步一个脚印,有昔日联盟的老领导,你要发誓为乱而战。”意思是:我以前和你有过友好的约定,发誓要一起对抗叛乱。
到了秦朝,秦始皇第一次采用了“我”这个说法,并把它变成了皇帝和天子的专属自名。除了皇帝和天子,没有人能自称“我”。否则轻者人头落地,重者灭九族。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通常用“于”“我”“于”来表达第一人称。汉唐以后,出现了更多的第一人称词,如仆人、我、不才、有的、小人、下等。文人喜欢用“小生”“晚生”,女子常称自己为“妾”“贱妾”“奴婢”。
如果是官员,他们通常在皇帝和皇帝面前自称“大臣”(清朝还有一个“奴才”;在上级和同事面前,他们一般称自己为“下官”、“卑职”。
简而言之,很少有人会在社交或公共场合使用“我”这个词。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北宋有一头名叫徐的牛,在任何场合都直接用“我”,从不使用“我”“不才”“有的”等虚词。
《碧谭》记载了一个故事:贾魏公当宰相时,有一个叫徐的道士,不管和谁说话,他都自称“我”。人们嘲笑他“答应我”。徐道士很有才华,但性格孤傲古怪,不在乎贵胄。贾公听说后,多次派人邀请他见面,但他都拒绝了。最后,他被邀请了。他骑着驴直接进入了首相大厅。看门人在门外拦住他说:“这是总理府,连程朗都要下马。”
徐道士说:“我没有请丞相帮忙。我受到首相的邀请。既然这样,我就回去。”徐道士真的转身离开了。贾魏公知道后,派人去道歉,诚心邀请他。毕竟徐道士没有再去。龚听了,赞叹道:“徐道长不过是个普通人。他不能因为不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就屈服于权力,更不能向那些以道德为己任的人屈服。”
你看,这徐道士只敢自称“我”,引起丞相注意,一时传开。
唐朝还有一头牛,敢用“我”字。他的名字叫李白。
让我们背诵李白那首用“我”字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们是蒿吗?”“我没有抛弃世界,但世界抛弃了我。”“我想念蓝海东角的神仙。”“路像蓝天一样宽广,却在我眼前无路可走”“等我来年再走。”
当然,以李白的水平,没有人敢嘲笑他缺乏礼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