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由来是什么,民间有哪些习俗
夏至
一、夏至节气的时间:
每年6月21日至6月22日
二、夏至节气的由来、夏至节气的气候变化及夏至节气的介绍: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经度90°,这是“夏至”的节气。据《遵守宪法抄本》:“天往北,日长,日影短,故称夏至。至,极也。”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接在北回归线(北纬23° 27 ')上,白天是北半球最长的,越往北越长。比如海南海口一天的时长13个小时多一点,杭州14个小时,北京15个小时左右,黑龙江漠河17个多小时。夏至后,地面直射阳光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天越来越短。民间有句话“吃了夏至面,一日短”。
在中国,人们把夏至后的15天分为3个“小时”,通常开始是3天,中间是5天,结束是7天。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迅速,生理生态需水量大。这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句话说“夏至雨滴值一千块钱”。一般年份,当时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的降水量一般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年谱》记载:“六月必有三场雨,田家以为甘泽,各镇相贺。”可以看出,1000多年前,人们对这次降雨的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开花要做到水分充足、湿灌浆、干湿结合管理,既能满足水稻结实的水分需求,又能通风养根,保证水稻熟至老,增加粒重。俗话说“夏播不允许完成”,夏播要快,已经播的要管好,做到满苗。出苗后,应及时栽植、固定幼苗,并进行移栽,填补空白。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长得和庄稼一样快。它们不仅与农作物争夺水、肥料和阳光,还会寄生各种病菌和害虫。所以,农民谚语说:“夏至如养毒蛇咬。”狠抓中耕锄地是夏至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来说,棉花已经出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很旺盛。要注意及时修剪、中耕、起垄。在雨量充沛的地区,要做好田间的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灾和暴雨的危害。“但夏至不热”,“夏至是三庚”。虽然夏至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一段时间气温还会继续上升,大概二三十天是最热的天气。
三、夏至节气习俗:
夏至,山东各地普遍吃凉面,俗称渡水面,有句谚语叫“冬至饺子夏至面”。在烟台莱阳,夏至当天推荐新麦,在黄县(今烟台龙口市)新麦粮煮着吃。孩子们用麦秆编织一个精致的小树篱,在汤里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塞进嘴里。吃麦粒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农场生活的一种乐趣。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间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一天。福日人食欲不振,经常比平时瘦。俗称“苦夏”。在山东的一些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愈“苦夏”。在福日,早上吃鸡蛋,不吃其他食物。
在广东,人们喜欢在夏天滋养和冷却食物,所以居民通常在夏天煮传统和非常甜的食物,如清补凉汤、凉茶和酸梅汤。而且,夏天的时候,食物都是掺醋,少盐,少姜,少蒜,口味清淡,主要是面粉,瘦肉,蔬菜和瓜类。
四、夏至节气养生: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一方面,这个季节的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的特点,注意护阳;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生死”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已经开始生长了。
这时,为了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利用午休时间弥补夜间睡眠不足。年老体弱者宜早睡早起,每天尽量保持7小时睡眠。夏至期间,大多数人会出现全身嗜睡、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个季节气温较高,人体只能通过出汗来散热,导致人体大量水分流失。如果此时不及时补充水分,人体的血容量就会减少,大脑的血液供应就会不足,从而引起头痛头晕。头痛头晕的另一个原因是人出汗时,体表的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重新分配会使血压低的人血压降低,导致头痛和头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