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从何而来,有哪些习俗
大寒
一、大寒节气的时间:
每年1月20日至21日
二、大寒节气的由来,大寒节气的气候变化,以及大寒节气的介绍:
每年1月20日左右,当太阳到达经度300°时,就是大寒。《二十四节气》:“十二月中旬,会前(小寒)”《时问考·石天》引《三礼义宗》:“大寒在中,上形在小寒,故称大。”...冷的两极相反,所以叫严寒。”此时寒潮频繁南下,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风大,气温低,地面积雪不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寒冷景象。在此期间,铁路、邮电、石油、海运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措施,防范大风降温、大雪等恶劣天气。农业应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在中国古代,大寒分为三个阶段:“一阶段是鸡乳;第二,等待鸟类的严重疾病;三倍水在胃里很强。”也就是到了寒冷的节气,鸡就可以孵出来了;然而像老鹰这样的鸟类,却处于一种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在空周围盘旋寻找食物来补充身体抵御寒冷的能量;在一年的最后五天,水中的冰到达水的中心,并且是最坚固和最厚的。
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虽然现代气象观测记录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在严寒季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大多在6℃至8℃,比轻度寒冷时高近1℃。“小寒大寒”的谚语表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因此,要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工作,特别要注意保护牲畜过冬。
对于一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的生长期有适当的低温是必要的。冬性强的小麦和油菜在春化阶段需要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常年温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生长过于旺盛,提前拔节抽薹,抗寒能力大大减弱,易受低温霜冻影响。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种种植,采取有效的推广和防治措施,是赢得高产的重要环节。
小寒和大寒是一年中降雨量最少的时期。一年四季寒潮节气期间,华南大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前期仅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5-10毫米,西北高原山区仅1-5毫米。我国南方地区干冬和越冬养殖耗水量小,农田水供需矛盾普遍不突出。不过,“不要把苦寒归咎于雨雪,明年小麦就要下雪了”。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在不同的地区及时浇水,无疑对小麦作物的生长大有裨益。
“一年在鞭炮声中”。很多年的春节都是在大寒节气。节日期间,哈尔滨的冰灯晶莹剔透,广州的花市色彩缤纷,“天府”红梅盛开。辽阔的祖国,天气更新,人们将庆祝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三、寒冷节气习俗:
根据大寒节气变化做好农事准备
在大寒节气期间,全国各地仍然很少有农业工作。北方地区的人们正忙于堆肥,为春天做准备。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在南方,小麦和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仍在加强。广东岭南地区有结合严寒抓田鼠的习俗。此时由于农作物已经收割,平时看不到的田鼠巢穴大多暴露在外,严寒成为岭南局部消灭田鼠的重要契机。比如“天冷下雨,二三月多雨”(广西)、“天冷农民丰衣足食”(江西)、“天冷人不安”(福建)、“天冷下雪是好年”(贵州)、“天冷无风无旱”。
小寒后十五天是大寒,也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人们正忙着扔掉旧装饰品,腌制年货,准备年货,因为春节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即将到来。还有一个对北方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用全谷物、花生、栗子、红枣和莲子熬制一锅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主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