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食节与清明节有什么区别,曹操为何却要废除寒食节
如今,清明节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可见清明节在传统节日中的地位。事实上,起初,清明节并不具备扫墓和祭祀的功能。相反,这些都是寒食节的功能,而清明节是为了郊游。但是相比之下,寒食节比清明节更重要,但是曹操为什么要求取消寒食节呢?
1.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672年,晋国国王晋献公打败了李融,娶了李融家族的女人李记为妻。李记凭借美貌赢得了晋献公的欢心,并制造事端,迫使重耳和易武两个儿子逃往国外。重耳,春秋时期的未来霸主,晋文公,流亡了19年。而一群忠心耿耿的大臣,总是跟随他们的忠义左右。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左传·Xi公二十四年》记载,重耳回国后,所有跟随他的大臣都得到了奖赏,唯独介子推被遗忘了。谁知道,介子推压根就没想过。他说,重耳登基是命中注定的,大臣们假装英雄,他们在欺骗别人。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绵山而死。晋文公找不到介子推,只好指定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为介子推的封地,“以志而活,以赞善人”。
《左传》中关于介子推的故事屈指可数,与“不食火刑”的特殊习俗几乎没有关系。但从战国到汉代,介子推的故事不断完善。“火”也出现了。
楚国大夫屈原在《九章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话:“介子忠恕,文君追之。”东汉时,王逸作注时,把“站死”解释为“孩子推抱树烧死”。《庄子》中也提到火,介子推“持木而焚死”。“烧”的意思是燃烧。可以看出,最迟到战国时期,介子推已经从“隐居而死”走向了焚烧一棵树,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2.介子推为什么死得这么悲惨?
西汉刘向在《新序》中说:(晋文公)得不到他想要的,也就是说,烧他的山是应该做的。然后烧了山,不出门就烧死。”——晋文公本想用烧山的方法逼迫介子展开仕途,但介子被推到了死亡的边缘而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野心,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汉代只有儒家思想,强调忠孝。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介子推才成为“箭堆人物”。逃亡路上的忠诚是得不到回报的,高尚纯洁,被母亲隐居时的孝顺胜过死后的坚贞。随着故事的丰富和完善,其形象和思想境界也一步步得到升华。
春秋时期,并州及其下属的太原县属于晋国,介子推的故事为当地人所熟知。忠孝仁义等多种高尚美德的人物,但结局如此悲惨,自然容易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祭祀介子推为土地神,并将其与“不火食”的习俗联系起来。
建安十一年(206年)三月,汉丞相曹操大军大举进入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年前,袁绍的侄子在官渡之战中投降,在高倩反叛曹操。兴高采烈的曹操,不能让北方的统一再生任何波澜,于是率军攻克。高倩逃到荆州,并州又回到曹操手里,立即发布了“明刑令”。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法令不是关于军事和政治事件,而是一个节日:
“听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县冬至后都有寒食节。他们一百五天不生火,只吃寒食纪念介子推。曾几何时,伍子胥沉入河中,吴国百姓没有为其饮水。介子推在晋国的才华和德行平平,吃寒食对他来说太偏激了。有人说,如果废除这个习俗,就会有冰雹、雨雪。但是其他地方没有这些灾难。当时汉武帝在北京时,也出现了马头大小的冰雹。是因为寒食节没吃寒食吗?况且北方是个苦寒之地,老少皆弱。我们怎么才能买得起长期的冷食?无论凌文去哪里,人们都不允许吃冷食。如有违反者,父母服半年徒刑,主管官员服百日徒刑,县长罚一个月。”
然而,曹操的禁令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寒食节,历经魏晋隋唐一直到宋代,仍然是民间和官方的主要节日,直到让位于清明节才会被认为是生命的终结。
3.寒食节的终结
寒食节起源于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端午节前358年)。根据《辞源·辞海》对“寒食节”的解读,春秋时期,解之推在历经磨难、辅佐晋代天子重耳之后,隐居在介休绵山。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儿子推母子俩烧我们。为了纪念他,晋文公下令在紫翠逝世周年纪念日(冬至后105天)禁止生火和吃冷食,以形成一个寒食节。
寒食节起源于介休绵山介子推烧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桓谭的《新论·卷十一·离物》中,后来又相继出现在《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志》、《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刑令》、《金淑世乐传》、《李道元水镜汾注》中。
历史上,寒食节的清明节也是类似的,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节日。《唐·姚辉卷八十二·休假》中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寒食分明,而四日为假期。阳历13年2月15日:从现在开始,寒食清明,假期五天。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清明,宜允元日节,前后三日赐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写道:“大致在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