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古代著名四大徽班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京城演出的

古代著名四大徽班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京城演出的

日期:2023-03-07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清代中叶,除昆曲外,民间地方剧种如梆子戏、秦腔、徽剧、楚剧等兴盛起来,逐渐形成了华部(又称,指民间戏曲)与雅部(指昆曲)比拼胜负的局面。当时戏曲表演的中心是北方的北京,南方的扬州。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戏曲荟萃之地。江南扬州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商业发达。当时,这里是盐商集中的地方。“商路即戏路”,来自五湖四海的戏曲艺术家纷纷流向扬州。

还有一个特例。自1751年起,乾隆六次游江南,扬州成为他的居住地。扬州地区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纷纷向皇帝摇尾乞怜。他们不遗余力地修建大型建筑,依山傍水修建了美丽独特的湖滨花园,形成了扬州北郊著名的二十四景。扬州的富商以养院文化著称。知道甘龙热爱歌剧,他把组织歌剧表演作为欢迎活动的一部分。龙还命令苏州织造、两淮盐务等官员挑选技艺精湛的表演者入宫,为许下诺言做准备。这些都客观上促进了戏曲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扬州戏曲表演在迎春时节盛极一时。即使在平时,各种表演如“堂戏”、“太戏”、“大班”也是频繁不断。

因为清廷的最高统治者热爱戏曲,所以在皇帝和太后过生日,皇室庆祝的时候,举行庆祝和表演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1790年秋(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扬州盐商蒋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清班”的徽剧团,由艺术家高朗廷带队到北京参加生日演出。这个徽班主要唱黄儿调,也唱昆曲、吹调、梆子等。这是一个各种曲调一起演奏的剧团。北京的生日表演规模宏大。从西直门外的西华门到乔良桥,每隔几十步就搭起一个舞台,带着南方口音向北走,四方其乐融融,汇聚一堂争奇斗艳。或者唱着弦歌,或者抖着扇舞衫,前面还没歇,后面已经开始让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真的是一场戏剧的聚会,所有的艺术都在为胜利而竞争。在这场艺术比赛中,第一次进京的三清回族班异军突起,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成为回族班进京的开端。

此后,四喜、启秀、尼翠、合春、春台等安徽班陆续入京。演出期间,六班逐渐合并为四个著名的徽州班:三清、四喜、春台、合春。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兴盛、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时期。一些新的地方戏,如高腔(称为京剧)和秦腔,首先流入北京。徽班在同时演唱多种声乐歌剧的基础上,将京剧和秦腔相结合,特别是在剧目、声腔和表演中吸收秦腔的精华,以丰富自己。同时,为了满足北京观众的各种需求,充分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徽班艺术风格,具体表现为:“三清中轴线(指三清班,擅长连续演出全剧);四首快乐歌(四个快乐班以唱昆曲出名);合春之柄(指擅长表演武术取胜);春太子孙(指童灵的优秀)”。出现了“四惠班好赢赛”的情况。嘉庆、道光年间,汉剧(又称楚剧)的艺人到北京演出徽剧。徽班还师从楚调,为、西皮、昆、秦调的融合及其向京剧的演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回班”来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彤二年(1910年),“四回班”相继散。4个安徽班赴北京演出,拉开了中国京剧200多年波澜壮阔历史的序幕。

汉剧在湖北很流行,黄儿和西皮的口音与徽剧密切相关。徽剧和汉剧在入京之前有着广泛的艺术融合。继乾隆后期,著名汉剧大师米英进京后,道光初年(1821年),又有其他著名的汉剧老将刘莉、王洪贵、余三胜、萧声龙德云等。分别去北京在惠班和春班的春台演唱。米英贤以唱关羽的戏出名,三清班长程长庚的红网戏都是米英贤教的。刘莉擅长写《醉生梦死》和《扫雪》。王洪贵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著称。龙德云,年轻学生,擅长圆门社稷、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声音圆润,唱腔优美,文武双全,以演奏《定军山》《四郎探母》《卖马当锏》《感人碑》等老戏而闻名。汉剧演员加入回民班后,将自己的声腔、表演技巧、剧目融入到回民戏中,使回民戏的唱腔风格日益丰富和完善,唱法和音准也更具北京地区的语音特色,北京人很容易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所有的名堂都是以老学生为首。回汉合流后,促进了湖北西皮调与安徽调的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从道光20年到咸丰10年(1840-1860年),京剧是徽剧、秦腔、汉剧合流,吸收昆曲、京剧之长而形成的。其标志之一:曲调完整丰富,超越了徽剧、秦剧、汉剧中的任何一部。唱腔由板腔和曲牌风格结合而成。声腔主要由两个弹簧和西皮组成。二是业务大体齐全;三是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第四,程长庚、余三胜、张尔奎是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人物,他们被称为“老派三杰”和“三定家”,即“一号”张尔奎、“二号”程长庚和“探花”余三胜。他们在唱腔和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为京剧的主腔、西皮、二黄上和京剧的形式,以及具有京腔特色的方言和语音的创作做出了贡献。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