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一生一世》《周生如故》呼应的细节

《一生一世》《周生如故》呼应的细节

日期:2021-09-16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周生如故》的优秀改编,让观众对姊妹剧《一生一世》更有代入感,不得不说原著作者兼编剧的墨宝非宝真是亲妈啊,让姊妹剧的梦幻联动超精彩,细节处处藏。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前世漼时宜舍弃漼姓,从此只是南辰王府的十一,因此今生的他只是时宜,「时有美人,宜家宜室」,与漼家在无干系。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2:前世时宜因心病成为哑巴,许多话都无法说出口,今生他成为了配音演员,用声音传递那些来不及说的信念和感情,而周生辰前世因为一身美人骨而受剔骨之刑,现在的他只是位容貌平庸的化学教授。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3:漼时宜跳下城墙前说,「若有来生,换你先娶我可好」,而周生辰今生也做到了,他先提出订婚,完全掌握了两人婚姻主动权。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4:《周生如故》里周生辰和时宜到南萧游玩时,听了《子夜吴歌》,是一首民间女子思念心上人的情歌,而这对应到了现代周生辰喜欢收集吴歌刺绣一事上。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5:周生辰在电话求婚时宜前,被林叔发现不停在擦东西,而这是他有心事的表现,擦动作这个小动作,便对应到了前世他未能送到时宜手上的石榴。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6:前世的周生辰征战沙场、归期不定,离开时总不回头,因为那是不盼归期、不望牵挂,而如今他格外守时,更成为那个等待回头的人。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7:前世时宜拜师时身穿青色衣裙,到了现代那便成了他最喜欢的颜色,而他对红色反感,也是因为前世他一跃而下时所穿的是一身大红嫁衣。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8:前世时宜拜师后,因为漼家礼教严格,每日的晨昏请安一次不落,而今生则换周生辰一天早中晚的电话问候。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9:最让人的心疼的细节非时宜恐高莫属,因为前世为爱的人选择离开,纵身一跃成了他今生的伤,面对高楼远眺时,只有周生辰能让他舒缓紧张。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0:在世交长辈赠字的时候,时宜画了一幅无骨荷花相送,他画荷花如此出彩,是因为前世周生辰教他的,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像极他心中周生辰的形象,所以他将荷当作周生辰,每画一次就是想他一次。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1:前世在南萧游玩时,他们吃的就是羊肉泡饢,今生在西安相遇,依然是那碗熟悉的泡饢,和熟悉的对方,「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他不再是受人称颂的美人骨,只是在他眼前的周生辰。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2:时宜除了拥有前世记忆,也是个自带古典气质的美女,身为配音员嗓音也是难得,而这些都是周生辰最后的愿望,「我想我就是用一身美人骨,换你倾国倾城,换你记得我,换你能开口叫我名字。」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3:前世时宜偶尔会笑称周生辰为老不尊,喜欢跟徒弟们计较,这是他就会说一再强调自己跟晓誉、二师兄没差几岁,今生当时宜看到他的驾照时,依旧是过不去的年龄梗。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4:「小南辰王死后第四日,储君之妃命殒」,前世相隔的那四天,成为今生周生辰和时宜的四岁年龄差。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5:前世藏书楼的《上林赋》尚未完成,因为时宜等不到周生辰归来,今生周生辰说「上林赋我写完了,一字不落。」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6:一笔笔写下的「不负天下,唯负十一」,让多少人看得心如刀割,那是周生辰想做却不能做的事,而今生「独有时宜,为我所求」是他一辈子必须做到的事。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7:周生辰前世说他一身鲜血,不愿打扰佛祖清净,今生成了无神论者,时宜前世到处拜佛为师父和师兄姐祈福,他和佛的缘分也延续到了今生。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8:上辈子周生辰为和尚建庙,时宜将其取名为青龙,他们12为师徒会相伴去庙里走走,今生他们在西安去了同名青龙的寺庙,里面有着12株樱花树,或许就是曾经的他们。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19:漼时宜在16岁时成为了小南辰王的第十一位徒弟,他在西州待了10年,离开时已是26岁的大姑娘,今生再相遇,时宜还是当初离开时的样子,还是26岁的时宜。

《一生一世》呼应细节20:时宜拜别师傅时,摸了那罕见美人骨,心中希望他只是个普通人,这辈子的周生辰相貌一般,当时宜再次摸上那个曾经的脸庞,这次他的美人骨只有时宜一人能懂。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