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洛阳白园简介

洛阳白园简介

日期:2021-07-21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白园即白居易墓园,坐落于洛阳城南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占地44亩,是龙门石窟景区内的人文自然胜景,处于山间林海中颇有仙风道骨之韵,是全国唯一的纪念白居易的主题公园。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

白园为纪念性园林,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径通幽,是游览的好去处。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时书屋等10余处。

地理环境

龙门东山叫香山。这一山谷叫青谷。青谷把香山北坡分出了一座山峰叫琵琶峰。白园就沿青谷而入,绕琵琶峰而建。占地44亩,错落有致,巧为装点。

主要景点

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时书屋等10余处。

青谷区

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白莲。进入青谷区瀑布飞泻,池水荡漾,竹林青风,白莲飘香,使人心旷神怡。

听伊亭

路转峰回,林木森森;山泉叮咚,池水清碧。幽雅至极。

漫步石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此亭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弈、饮酒、品茗、论诗之处。

乐天堂

由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

乐天堂依山傍水,面对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室内自然山石裸露,汉白玉塑像潇洒自然,静座山石之上,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

站在乐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诗人原作"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内涵。堂内有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有飘然欲仙之态。

墓体区

出乐天堂朝右步石级而上,即琵琶峰顶。墓体区便位于琵琶峰顶,从牡丹坛拾级而上即可到达。

这里有白居易墓、卧石碑、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

墓前型石铺地,墓后草坪如毯,周围翠柏环抱,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这里的纪念物与苍柏牡丹相映衬,肃穆之外更有一份雅趣。古碑、自然石卧碑、乌头门、登道、碑庐设计独特。卧碑上刻有白氏《醉吟先生传》,是中国最大的石书。

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在翠柏丛中,有砖砌矮墙围成圆形的墓丘,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之地。在圆形墓顶之上芳草萋萋。

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块,其中1块上刻“唐少傅白公墓”6个字。

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为“琴箱”,其东南是长长的芳草墓道,四周围以齐整的冬青,翠绿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此即为琵琶的“曲颈”。

诗人精通韵律,又作千古之颂的《琵琶行》。此山、此墓、此龙门之地,是他长眠的最佳之处了。

诗廊

诗廊立石38块有中外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有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收藏展出了与白居易所做诗文有关的当代书法、画家作品,道时书屋、翠樾亭里陈列有白氏所著的各种版本及生平事迹。

由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缓处,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尽嵌现代诗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在墓右侧,有巨石卧碑。

刻有《醉吟先生传》,碑重24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书。

日本书法廊

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成对外开放。

景区特色

白园有不同于其他景区的三大特色。只有先熟谙这三大特色,才能产生独特感受。

首先,寻找白居易生前踪迹,拜谒诗人墓地,品味高洁人生,欣赏不朽诗文。可以跨越时空走近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其次,这里的景观,都围绕白居易人品诗风而设。

明山秀水,花木树石,亭台楼阁,碑碣廊庑,无不体现出诗人性情、大唐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完美特色。

第三,园内的石刻、楹联含义隽永,尤其是白居易诗廊和日本碑廊集古今中外百家之长,与龙门二十品等石刻艺术隔河相望,相映生辉。更增添了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的夺目光彩。

展览活动

白园与洛阳市赏石协会在园内共同举办中华河洛奇石展,奇石有牡丹石、动物世界、海底宝藏、天池明月、伟人踏雪、故乡明月、一目了然、西岳华山、白居易、鲤鱼跳龙门等奇石。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