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年表 > 公元685年历史年表 公元685年历史大事 公元685年大事记

公元685年历史年表 公元685年历史大事 公元685年大事记

日期:2019-03-07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685年,则天顺圣皇后垂拱元年。垂拱(685年1月—688年12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但是实际上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因此垂拱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千纪: 1千纪 世纪: 6世纪 | 7世纪 | 8世纪 年代: 650年代 | 660年代 | 670年代 | 680年代 | 690年代 | 700年代 | 710年代 年份: 680年 | 681年 | 682年 | 683年 | 684年 | 685年 | 686年 | 687年 | 688年 | 689年 | 690年 纪年: 乙酉年(鸡年);唐垂拱元年
中文名
685年
中国纪年
则天顺圣皇后垂拱元年
历史大事
设登闻鼓及肺石
历史大事
改元垂拱

685年历史大事

改元垂拱

光宅二年(六八五)正月一日,以徐敬业之乱平,改元垂拱。

刘仁轨卒

垂拱元年(六八五)正月,刘仁轨卒,年八十四。仁轨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博涉文史,武德初(六一八)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杖杀不法之折冲都尉,太宗以其刚正,授栎阳丞。又谏太宗郊猎,以其竭诚奉国,再拜新安令。后迁给事中。显庆四年(六五九)为李义府排挤,出为青州刺史。五年(六六0),唐征百济,仁轨督运军粮,遇风船沉,免官随军效力。百济灭,其僧道琛、福信聚众反抗,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围攻唐镇将刘仁愿。时熊津都督王文度由唐赴任途中病卒,仁轨遂检校带方州刺史,率文度部兵,发新罗之兵救仁愿,解围。百济反抗势盛,高宗令仁轨弃熊津去新罗,仁轨以弃之则失百济,更失灭高丽之机会,固请援兵,并率众占领百济真岘城冲要,打通新罗运粮之路。援兵既至,仁轨合兵攻周留城,遇来援百济之倭国兵,大战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百济王子扶余忠胜等降。仁轨用降将黑齿常之攻任存城,克之,百济再灭。仁轨勒兵镇守,修户口,署官长,开道路,建桥梁,修堤堰,赈饥乏,劝课耕种,立唐家社稷,又表请立百济王扶余隆为熊津都督,以功超授六阶。麟德二年(六六五),率新罗、百济、耽罗、倭四国酋长赴封泰山,以功授大司宪,迁右相,兼检校太子中护,封乐城县男。总章元年(六六八),任熊津道安抚大使兼具江道总管,灭高丽。进位金紫光禄大夫,致仕。不久,起为陇州刺史,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咸亨五年(六七四),为鸡林道大总管,伐新罗,破七重城,进爵为公,拜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仪凤二年(六七七),任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击吐蕃。后解左仆射之职,以太子太傅知政事。则天临朝,加授特进,复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专知留守事。仁轨撰有《行年记》,记载隋末见闻。

设登闻鼓及肺石

垂拱元年(六八五)二月七日,武则天令于朝堂设登闻鼓与肺石,有击鼓或立石之人,御史受状闻奏。此乃则天为广听建议,了解民情吏治,加强统治所采取的一项措施。肺石因石色赤如肺而得名。

突厥攻代州、忻州

垂拱元年(六八五),东突厥后汗国骨咄禄攻代(今山西代县)、忻州(今山西忻县)。二月,唐遣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救代州,伐骨咄禄所据之地总材山。四月八日,兵至忻州与突厥遇,鏖战不利,死五千兵士。

令百姓自举

垂拱元年(六八五)五月十七日,则天为广延人才,下诏令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有才者自举,以求进用。

铁勒九姓同罗、仆骨等部叛

垂拱元年(六八五)六月,铁勒九姓同罗、仆骨等部叛唐入东突厥。十一月一日,唐命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讨东突厥。遣金山都护府都护田扬名发金山道西突厥十姓之兵三万余人东向进讨。二年(六八六)五月,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北上进讨。同罗、仆骨败散,唐将安北都护府侨徙于居延海西南之同城(今甘肃北山丹县)以纳降者。唐贞观二十年(六四六)灭薛延陀汗国,次年(六四七)置六府七州以安置铁勒九姓诸部,铁勒不甘为唐东征西讨,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六六0至六六三)间频繁反叛,唐遂将瀚海都护府徙于漠北,以镇铁勒,改名安北都护府,至此又移安北府于同城,从此放弃对漠北的经营。

阿史那元庆为昆陵都护

西突厥十姓部落自兴昔亡可汗及继往绝可汗死,部落无主,常受东突厥侵扰,与东突厥接壤之五咄陆部落受害尤深,十姓部落逐渐散亡。铁勒九姓叛唐入东突厥,更加剧了西突厥的危机。垂拱元年(六八五),他匐十姓又叛乱,安西四镇请册立西突厥阿史那氏汗裔为可汗绥抚之。朝廷遂决定恢复羁縻可汗、羁縻制都护府之制,十一月,擢兴昔亡可汗之子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阿史那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兼昆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号,统率五咄陆部落。又遣元庆率三万余众随金山都护田扬名讨东突厥及铁勒同罗、仆骨诸部。十姓部落既与之有怨,为报私仇,不奉玺书,妄破其部落。及垂拱二年(六八六)军事毕,则天不允元庆及诸部酋长入朝,令与部落稽留甘(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一说元庆袭可汗号,因久生汉地,早疏边情,不能召胁十姓之众。垂拱二年(六八六)吐蕃攻安西四镇,元庆丧师辱身,致使四镇尽沦。元庆不久召回长安。)

广州“獠”起事

垂拱元年(六八五)九月二十四日,广州“獠”(古籍中对少数族仡佬族、黎族的侮辱性称谓)起事。广州都督王果镇压之,“獠”败。

薛怀义骄横

垂拱元年(六八五),太后修洛阳故白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怀义原名冯小宝,在洛阳卖药为业。因形神伟壮,有臂力,干金公主荐于则天,得幸。则天为便利其出入禁中,令度为僧,名怀义。又以其家世寒微,令改姓薛,与太平公主婿薛绍合族,命绍认为叔父。怀义恃恩骄横,出入禁中乘御马,宦者十余侍从,殴打士民避之不及者,侮辱道士,聚众犯法,人不敢言。右台御史冯思勖多次以法劾之,怀义怀恨,令侍从殴思勖于路,几致于死。

颁垂拱格式

垂拱元年(六八五)三月二十六日,颁《垂拱格》、《垂拱式》。格、式乃唐法律文书中律、令、格、式四类中的两类。格偏重于禁防,出自诏敕,一段时间整理一次,以时间命名。前有《贞观格》、《永徽格》。《永徽格》始分留司格(留本司掌握)、散颁格(发至州县,天下共有)。式乃各种规章细则,以尚书省二十四司及各府名为篇名。前有《贞观式》、《永徽式》。是年,则天令内史裴居道、夏官尚书岑长倩、凤阁侍郎韦方质,与删定官袁智弘、王守慎等十余人,将武德以后垂拱之前诏敕中有利于当时的编为新格二卷,己亲自作序。二卷之外,别编六卷,以作曹司行用,名《垂拱留司格》。则天又令裴居道等删改旧式,加计帐及勾帐式,与旧式汇成二十卷,成《垂拱式》。方质详练法理,守慎有经理之才,是以《垂拱格》、《垂拱式》时称详密。

685年通鉴记载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下垂拱元年(乙酉,公元六八五年)

春,正月,丁未朔,赦天下,改元。

太后以徐思文为忠,特免缘坐,拜司仆少卿。谓曰:“敬业改卿姓武,朕今不复夺也。”

庚戌,以骞味道守内史。

戊辰,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文献公刘仁轨薨。

二月,癸未,制:“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

乙巳,以春官尚书武承嗣、秋官尚书裴居道、右肃政大夫韦思谦并同凤阁鸾台三品。

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数寇边;以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击之。

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沈君谅罢。

三月,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崔詧罢。

丙辰,迁庐陵王于房州。

辛酉,武承嗣罢。

辛未,颁《垂拱格》。

朝士有左迁诣宰相自诉者,内史骞味道曰:“此太后处分。”同中书门下三品刘祎之曰:“缘坐改官,由臣下奏请。”太后闻之,夏,四月,丙子,贬味道为青州刺史,加祎之太中大夫。谓侍臣曰:“君臣同体,岂得归恶于君,引善自取乎!”

癸未,突厥寇代州;淳于处平引兵救之,至忻州,为突厥所败,死者五千馀人。

五月,丙午,以裴居道为内史。纳言王德真流象州。

己酉,以冬官尚书苏良嗣为纳言。

壬戌,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

壬申,韦方质同凤阁鸾台三品。

六月,天官尚书韦待价同凤阁鸾台三品。待价,万石之兄也。

同罗、仆固等诸部叛;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同罗、仆固等皆败散。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

秋,七月,己酉,以文昌左丞魏玄同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诏自今祀天地,高祖、太宗、高宗皆配坐;用凤阁舍人元万顷等之议也。

九月,丁卯,广州都督王果讨反獠,平之。

冬,十一月,癸卯,命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以讨突厥。初,西突厥兴昔亡、继往绝可汗既死,十姓无主,部落多散亡,太后乃擢兴昔亡之子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兼崐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押出咄陆部落。

麟台正字射洪陈子昂上疏,以为:“朝廷遣使巡察四方,不可任非其人,及刺史、县令,不可不择。比年百姓疲于军旅,不可不安。”其略曰:“夫使不择人,则黜陡不明,刑罚不中,朋党者进,贞直者退;徒使百姓修饰道路,送往迎来,无所益也。谚曰:‘欲知其人,观其所使。’不可不慎也。”又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又曰:“天下有危机,祸福因之而生,机静则有福,机动则有祝,百姓是也。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轻其死则无所不至,祆逆乘衅,天下乱矣!”又曰:“隋炀帝不知天下有危机,而信贪佞之臣,冀收夷狄之利,卒以灭亡,其为殷鉴,岂不大哉!”

太后修故白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怀义,鄠人,本姓冯,名小宝,卖药洛阳市,因千金公主以进,得幸于太后;太后欲令出入禁中,乃度为僧,名怀义。又以其家寒微,令与驸马都尉薛绍合族,命绍以季父事之。出入乘御马,宦者十馀人侍从,士民遇之者皆奔避,有近之者,辄挝其首流血,委之而去,任其生死。见道士则极意殴之,仍髡其发而去。朝贵皆匍匐礼谒,武承嗣、武三思皆执僮仆之礼以事之,为之执辔,怀义视之若无人。多聚无赖少年,度为僧,纵横犯法,人莫敢言。右台御史冯思勖屡以法绳之,怀义遇思勖于途,令从者殴之,几死。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