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年表 > 公元前113年历史年表 公元前113年历史大事 公元前113年大事记

公元前113年历史年表 公元前113年历史大事 公元前113年大事记

日期:2019-03-07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公元前113年,中国正处在经历了文景之治的汉武帝统治时期,也称为武帝元鼎四年,武帝穷兵赎武积极备战荡平天下也在这时;而在西方罗马帝国的军功也得以彰显,在特拉亚诺广场里修建了特拉亚诺圆柱,在达奴比奥河(Danubio)上建桥,是军事征服逼进顶峰的年代。
中文名
公元前113年
外文名
113 B.C.

公元前113年历史纪年

公元前113年,又称为元鼎四年,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有:汉武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造币厂;古罗马特拉亚纳圆柱建成;

公元前113年公元前113年-大事记

公元前113年,

公元前113年历史年表 公元前113年历史大事 公元前113年大事记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铸五铢钱

汉武帝更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所谓上林三官是指设在上林苑中的水衡都尉下属的三个机构(钟官、技巧、辨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国家造币厂。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铸五铢钱(亦称“上林三官钱”),成为唯一合法货币, 汉朝规定“三官钱”为中国通行的统一货币,旧时的货币一律作废。五铢钱沿用了七百多年,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货币。

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析常山郡一部置真定国。王莽建立新朝,为标新立异,大改地名,将常山改为“井关”,真定改为“思治”。王莽(前45年到23年10月6日)字巨君,汉族,魏郡元城人,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西汉哀帝自元寿二年六月(公元前1年)去世后,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大司马。王莽自元寿二年再次成为大司马至于身故,掌握政权达24年。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在泗阳、凌县、于县等地设置泗水国,国都设在凌城(今众兴镇境内凌城村)。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汉武帝宣谕南越王赵兴和王太后入朝。南越王及太后也愿意“内属”,唯丞相吕嘉反对,并起兵杀赵兴、太后及汉使者,立赵建德为王。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倪宽被任命为左内史。任职后重视发展农业,亲自审理案件, 减缓刑罚,礼贤下士。深得同僚及百姓的信赖和拥戴。克宽曾奏请武帝批准,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辅渠,引水灌溉农田,使灌区百姓大受其益。公元前113年,黄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形成高潮,黄河中下游发展井灌。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司马迁三十三岁,为郎中。司马迁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中国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中国山西夏县东北)。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土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中国山西万荣县)。公元前113年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迁随汉武帝回夏阳故乡。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藁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东部)置县。朵氏部落在此劳动生息。

公元前113年,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留存经过渗碳处理的佩剑。这一技术反映了当时科技中的世界机械发展的进步。

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嗣封为第四代德侯,在位一年,第二年因“酎金”事件被削除侯爵。德侯王国至此灭亡。

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朱古达国王宣战。但罗马派往非洲远征的将领,一再为朱古达收买,作战不力,屡打败仗。

公元113年罗马在帝国广场(Fori Imperiali)古罗马时代的公共建筑群中的特拉亚诺广场里修建了特拉亚诺圆柱。特拉亚纳圆柱的柱高40米,树立圆柱是为了庆祝对达奇人的战役,也是作为皇帝及其家人的陵墓。是一个完整保留其框架和浮雕的艺术品,虽然其表面的镀金已然退色;雕刻描绘了罗马军团的事迹:在达奴比奥河(Danubio)上建桥,战胜河流,袭击河攻克防御工事,俘获和处死俘虏。

公元前113年左右的西汉刘胜墓中出土的两套金镂玉衣,各由玉片二千多片组成。据研究,当时已采用圆片据切割玉片,有的锯缝仅宽0.35毫米,表明当时已有较高效率的轮轴切割机械。玉片钻孔采用的是砂钻法,小孔直径仅1-2毫米。玉片经过仔细的抛光,表面象玻璃一样光滑。穿玉片的金丝有的由十二股合成,金丝直径仅0.08-0.13毫米。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工艺技术的高度水平。

公元前113年公元前113年-逝世

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胜逝世。刘胜是西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被封为中山王,统治中山国达42年之久。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包括今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区,首府设在卢奴(中国河北定州市)。刘胜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

公元前113年公元前113年-趣闻逸事

汉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心

公元前113年历史年表 公元前113年历史大事 公元前113年大事记 公元前113年暴利长将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

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引进了“汗血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汉军与外军作战中,一只部队全部由汗血马上阵,敌方人数众多,刮目相看。久经训养的汗血马,认为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对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清细、勃发,以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不战自退。

公元前113年通鉴记载

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一一二年)

冬,十月,上祠五畤于雍,遂逾陇,西登崆峒。陇西守以行往卒,天子从官不得食,惶恐,自杀。于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缴,于是诛北地(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太守以下。上又幸甘泉,立泰一祠坛,所用祠具如雍一畤而有加焉。五帝坛环居其下四方地,为醊食群神从者及北斗云。十一月,辛巳朔,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其祠,列火满坛,坛旁亨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又云:“昼有黄气上属天。”太史令谈、祠官宽舒等请三岁天子一郊见,诏从之。

南越王、王太后饬治行装,重赍为入朝具。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旅仕宦为长吏者七十馀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得众心愈于王。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势未能诛。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欲介汉使者权,谋诛嘉等,乃置酒请使者,大臣皆侍坐饮。嘉弟为将,将卒居宫外。酒行,太后谓嘉曰:“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发。嘉见耳目非是,即起而出。太后怒,欲鏦嘉以矛,王止太后。嘉遂出,介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阴与大臣谋作乱。王素无意诛嘉,嘉知之,以故数月不发。

天子闻嘉不听命,王、王太后孤弱不能制,使者怯无决;又以为王、王太后已附汉,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参曰:“以好往,数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无足以为也。”辞不可,天子罢参。郏壮士故济北相韩千秋奋曰:“以区区之越,又有王、王太后应,独相吕嘉为害,愿得勇士三百人,必斩嘉以报。”于是天子遣千秋与王太后弟樛乐将二千人往,入越境。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又与使者乱,专欲内属,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取自脱一时之利,无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乃与其弟将卒攻杀王、王太后及汉使者,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而韩千秋兵入,破数小邑。其后越开直道给食,未至番禺四十里,越以兵击千秋等,遂灭之;使人函封汉使者节置塞上,好为谩辞谢罪,发兵守要害处。

春,三月,壬午,天子闻南越反,曰:“韩千秋虽无功,亦军锋之冠,封其子延年为成安侯;樛乐姊为王太后,首愿属汉,封其子广德为龙亢侯。”

夏,四月,赦天下。

丁丑晦,日有食之。

秋,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皆将罪人,江、淮以财楼船十万人。越驰义侯遗别将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

齐相卜式上书,请父子与齐习船者往死南越。天子下诏褒美式,赐爵关内侯,金六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天下莫应。是时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击越。会九月尝酎,祭宗庙,列侯以令献金助祭。少府省金,金有轻及色恶者,上皆令劾以不敬,夺爵者百六人。辛巳,丞相赵周坐知列侯酎金轻,下狱,自杀。

丙申,以御史大夫石庆为丞相,封牧丘侯。时国家多事,桑弘羊等致利,王温舒之属峻法,而儿宽等推文学,皆为九卿,更进用事。事不关决于丞相,丞相庆醇谨而已。

五利将军装治行,东入海求其师。既而不敢入海,之太山祠。上使人随验,实无所见。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售,坐诬罔,腰斩;乐成侯亦弃市。

西羌众十万人反,与匈奴通使,攻故安,围?包罕。匈奴入五原,杀太守。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