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年历史年表 公元前104年历史大事 公元前104年大事记
- 中文名
- 公元前104年
- 外文名
- 104 BC
- 属于
- 汉武帝太初元年
- 农历
- 丁丑年
- 大事记
- 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公元前104年历法纪事
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中国造《太初历》,用夏正,以建寅月枣正月为岁首。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29.53天,一岁一年的日数是365.25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
公元前104年罗马纪事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罗马执政官为盖乌斯马略(再度当选)和盖乌斯·弗拉维乌斯·芬布里亚(Caius Elavius Eimbria)。 朱古达被解至罗马并死于狱中。
古罗马第二次奴隶起义
古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8-前27年)发生了三次的奴隶大起义,被称为奴隶战争。西西里第二次奴隶起义开始(起义长达四年,至公元前100年结束)。由雅典尼昂(Athenion)和特里丰(Tryphon)所领导。
公元前104年人物生卒
董仲舒逝世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人(今河北枣强)。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2000年。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董仲舒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但是今日除了《天人三策》、《士不遇赋》之外大多散佚。《隋书·经籍志》所着录的《春秋繁露》据说是董仲舒的作品,这个说法暂时为学界所接受;由于该书内容杂芜不纯,无法完全证实是董氏之主张。宋代程大昌的《演繁露》与近代仍有一派学者认为《春秋繁露》是伪书。
公元前104年战争纪事
筑受降城于塞外,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苑
公元前104年,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太初元年八月,汉武帝刘彻因遣使求购西域大宛国汗血马遭到拒绝,且使者被杀,财物被抢,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进击大宛(参见李广利击大宛之战)。由于路远饥疲,次年秋,李广利无功还师,留屯敦煌郡(郡治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西)。
在世界天文学史上,还有一段记载:“公元前104年中国的落下闳改进赤道仪器,定下赤道浑仪的基本结构。
公元前104年历史纪事
八校尉之设
武帝时期因拓边用兵,内部防守空虚。为加强京师长安的防护,乃创置八校尉。太初元年(前104)升北军中垒令为中垒校尉,掌北军垒内外。又设置屯骑校尉掌骑士,有员吏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越骑校尉掌罕卫兵,有员吏一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取其材力超越者为之; 骑校尉掌宿卫兵,有员吏一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取其材力超越者为之;步兵校尉掌上林苑苑门屯兵,主宿卫;长水校尉掌长安西北郊的宣曲胡骑,有司马、胡骑司马各一人,员吏一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射声桃尉掌宿卫兵,有司马一人,掌待诏射声士,有员吏一百二十九人,领士七百人;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虎贲校尉掌轻车。八较尉之秩皆为二千石。其统领的军队是从地方或少数民族中选募来的常备兵。八佼皆属精劲之旅,而胡骑、越骑尤为重要。西汉时统领者多为皇帝的亲信。
改正朔
太初元年(前104)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上疏:“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武帝诏倪宽与博士赐等共议,以为宜用夏正。五月,武帝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及历官邓平等二十余人改订历法,编定《太初历》,用夏正,以建寅月—正月为岁首。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在无“中气”(指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月份插入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使朔望晦弦较为正确,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这一年武帝改元为太初。
公元前104年文化纪事
司马迁撰修《史记》
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参与制定的《太初历》颁行,他认为这是历史的一个新纪元,便开始撰写《史记》。经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终成书,成为中国史学的奠基著作。《史记》是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原称《太史公书》,东汉以后才称今名。也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共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6500字,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3000年的史事。
《史记》所记史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诸方面的事迹。而尤详于战国、秦、汉。“本纪”12篇是全书纲领,记载历代帝王世系与国家大事。“表”十篇记载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与政治事迹。“书”8篇叙述各种制度沿革,内容涉及天文、历法、礼、封禅、水利、经济等。“世家”30篇主要记述了诸侯国的世系及历史,汉朝丞相、功臣、宗室、外戚的事迹。“列传”70篇在全书中所占篇幅最多,主要记述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此外,少数篇章还记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与中国互相往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叙述作者的家世和事迹。并说明撰著本书的经过、意旨及作者的史学见解。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记》是第一部规模浩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史者遵循取法,竞相仿效。《史记》的大部分文字优美精练,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虞初撰《周说》
虞初,洛阳人,武帝时以方士为侍郎,得用马衣、黄衣,号黄衣使者。太初元年(前104)曾受命以方术诅咒匈奴、大宛。生平著有《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内容大多据《周书》而兼采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为后世小说之祖,即张衡《西京赋》所谓“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公元前104年杂谭逸事
作建章宫
太初元年(前104),武帝因柏梁台被焚毁,就在长安城西上林苑中营造建章宫。建章宫宏伟、侈靡,由许多宫殿台阁组成,号称“千门万户”。其前殿比未央宫高大,和未央宫之间架有飞阁交通。宫的正门在南面,高二十五丈,雄伟高大,故名“阊阖”,意即“天门”。又因其建筑装修以玉石为主,也称“璧门”。进入璧门,是金碧辉煌的玉堂殿。殿内十二门,阶陛皆用玉石作成。又铸五尺高的铜凤凰,饰以黄金,竖立在屋顶上,下有转机,向风若翔。前殿东北有北阙,高二十丈,上有铜凤凰,故曰凤阙。前殿西北还建有神明台,是武帝祭祀仙人的场所。建章宫中还有奇华殿,专门用以陈列外国奇物及外国使者献给汉天子的礼品。建章宫前殿北边还修了一个范围宽广的人工湖—太液池。这里风景幽美,动植物丰富。
李广利伐大宛
汉出使西域的使者回国后报告武帝说:“大宛有良种马(号称汗血马,又称天马),放在贰师城中,不肯付与汉使。太初元年(前104)八月,武帝派壮士车令等带着一千斤黄金和一匹金马到大宛,以求换取大宛良马。大宛王毋寡召大臣们商议,以为汉距大宛遥远,沿途有高山、大河、沙漠阻挡,道路艰险难行,汉使常有一半死于途中,所以汉军无法到达此地;而贰师良马是大宛的宝贝,不能让别人拿走。于是,大宛王拒绝武帝要求。汉使车令大怒,砸毁金马,斥责大宛王后就即离开大宛。大宛君臣受到汉使轻视,于是命大宛东边的郁成王劫杀汉使,抢夺财物。武帝闻后非常生气。就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讨伐大宛。
公元前104年通鉴记载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一零四年)
冬,十月,上行幸泰山。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祠上帝于明堂。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乙酉,柏梁台灾。
十二月,甲午朔,上亲禅高里,祠后土,临勃海,将以望祀蓬莱之属,冀至殊廷焉。春,上还,以柏梁灾,故朝诸侯,受计于甘泉。甘泉作诸侯邸。
越人勇之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其东则凤阙,高二十馀丈;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馀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丈,辇道相属焉。
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上诏儿宽与博士赐等共议,以为宜用夏正。夏,五月,诏卿、遂、迁等共造汉《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后世云。
匈奴儿单于好杀伐,国人不安;又有天灾,畜多死。左大都尉使人间告汉曰:“我欲杀单于降汉,汉远,即兵来迎我,我即发。”上乃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以应之。
秋,八月,上行幸安定。
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辈来,而常乏食,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贰师马,宛宝马也。”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
于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赵始成为军正,故浩侯王恢使导军,而李哆为校尉,制军事。
臣光曰:武帝欲侯宠姬李氏,而使广利将兵伐宛,其意以为非有功不侯,不欲负高帝之约也。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为不择贤愚而授之,欲徼幸咫尺之功,藉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然则武帝有见于封国,无见于置将;谓之能守先帝之约,臣曰过矣。中尉王温舒坐为奸利,罪当族,自杀;时两弟及两婚家亦各自坐佗罪而族。光禄勋徐自为曰:“悲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关东蝗大起,飞西至敦煌。
相关文章:
- [历史年表]公元1821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1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1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819年历史年表 公元1819年历史大事 公元1819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826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6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6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862年历史年表 公元1862年历史大事 公元1862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851年历史年表 公元1851年历史大事 公元1851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780年历史年表 公元1780年历史大事 公元1780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752年历史年表 公元1752年历史大事 公元1752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647年历史年表 公元1647年历史大事 公元1647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628年历史年表 公元1628年历史大事 公元1628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619年历史年表 公元1619年历史大事 公元1619年大事记
相关推荐:
- [历史年表]公元1821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1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1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819年历史年表 公元1819年历史大事 公元1819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826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6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6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862年历史年表 公元1862年历史大事 公元1862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851年历史年表 公元1851年历史大事 公元1851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780年历史年表 公元1780年历史大事 公元1780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752年历史年表 公元1752年历史大事 公元1752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647年历史年表 公元1647年历史大事 公元1647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628年历史年表 公元1628年历史大事 公元1628年大事记
- [历史年表]公元1619年历史年表 公元1619年历史大事 公元1619年大事记
- 公元1846年历史年表 公元1846年历史大事 公元1846年大事记
- 公元1868年历史年表 公元1868年历史大事 公元1868年大事记
- 公元1889年历史年表 公元1889年历史大事 公元1889年大事记
- 公元1856年历史年表 公元1856年历史大事 公元1856年大事记
- 公元1888年历史年表 公元1888年历史大事 公元1888年大事记
- 公元1824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4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4年大事记
- 公元1927年历史年表 公元1927年历史大事 公元1927年大事记
- 公元1881年历史年表 公元1881年历史大事 公元1881年大事记
- 公元1914年历史年表 公元1914年历史大事 公元1914年大事记
- 公元1823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3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3年大事记
- 公元191年历史年表 公元191年历史大事 公元191年大事记
- 公元1800年历史年表 公元1800年历史大事 公元1800年大事记
- 公元1547年历史年表 公元1547年历史大事 公元1547年大事记
- 公元184年历史年表 公元184年历史大事 公元184年大事记
- 公元1870年历史年表 公元1870年历史大事 公元1870年大事记
- 公元1843年历史年表 公元1843年历史大事 公元1843年大事记
- 公元1862年历史年表 公元1862年历史大事 公元1862年大事记
- 公元1644年历史年表 公元1644年历史大事 公元1644年大事记
- 公元1656年历史年表 公元1656年历史大事 公元1656年大事记
- 公元1664年历史年表 公元1664年历史大事 公元1664年大事记
- 
                    公元1866年历史年表 公元1866年历史大事 公元1866年大事记 
- 
                    公元1897年历史年表 公元1897年历史大事 公元1897年大事记 
- 
                    公元1830年历史年表 公元1830年历史大事 公元1830年大事记 
- 
                    公元1827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7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7年大事记 
- 
                    公元1923年历史年表 公元1923年历史大事 公元1923年大事记 
- 
                    公元1942年历史年表 公元1942年历史大事 公元1942年大事记 
- 
                    公元1821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1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1年大事记 
- 
                    公元1895年历史年表 公元1895年历史大事 公元1895年大事记 
- 
                    公元1875年历史年表 公元1875年历史大事 公元1875年大事记 
- 
                    公元1835年历史年表 公元1835年历史大事 公元1835年大事记 
- 公元1841年历史年表 公元1841年历史大事 公元1841年大事记
- 公元1882年历史年表 公元1882年历史大事 公元1882年大事记
- 公元1822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2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2年大事记
- 公元1896年历史年表 公元1896年历史大事 公元1896年大事记
- 公元1834年历史年表 公元1834年历史大事 公元1834年大事记
- 公元1819年历史年表 公元1819年历史大事 公元1819年大事记
- 公元1826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6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6年大事记
- 公元1828年历史年表 公元1828年历史大事 公元1828年大事记
- 公元1837年历史年表 公元1837年历史大事 公元1837年大事记
- 公元1833年历史年表 公元1833年历史大事 公元1833年大事记

 公元1620年历史年表 公元1620年历史大事 公元1620年大事记
公元1620年历史年表 公元1620年历史大事 公元1620年大事记
                         公元1770年历史年表 公元1770年历史大事 公元1770年大事记
公元1770年历史年表 公元1770年历史大事 公元1770年大事记
                         公元1681年历史年表 公元1681年历史大事 公元1681年大事记
公元1681年历史年表 公元1681年历史大事 公元1681年大事记
                         公元1756年历史年表 公元1756年历史大事 公元1756年大事记
公元1756年历史年表 公元1756年历史大事 公元1756年大事记
                         公元1725年历史年表 公元1725年历史大事 公元1725年大事记
公元1725年历史年表 公元1725年历史大事 公元1725年大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