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秘闻 > 崇祯皇帝为什么死也不逃跑?当时崇祯被绑架了?

崇祯皇帝为什么死也不逃跑?当时崇祯被绑架了?

日期:2023-06-03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崇祯皇帝为什么死也不逃跑?当时崇祯被绑架了?这一内容。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自缢于在煤山,伴随着偌大的明帝国一起覆灭,读历史的我们会有个疑问,那就是李自成下决心挥兵东进是1643年12月30日,距崇祯自缢的1644年4月25日有将近5个月的时间往南迁,是谁把崇祯皇帝死死按在北京以至于为大明王朝续命的机会都不给呢?

image.png

答案当然是他手下的那帮“伙伴们”。他为什么不往南跑?最主要有两点,一来没钱,二来没人。首先我们来说说崇祯是怎么没的钱,当时北方山河天灾人祸,庄家种不出百姓流离,

image.png

还有李自成农民军起义加上对清军作战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每年军费占国库收入2倍之多,在经济上是东林党人搞空了国库,朝堂之上口号喊得亮,说什么反对矿税,振兴吏治,革除朝野积弊,但东林人党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东南富裕之地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南方富甲商人税被你东林党人一遍一遍的反对收不上来,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最终东林党人中饱私囊。

image.png

就拿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来说,李自成把北京围的水泄不通,想过要和崇祯谈谈城下之盟,大概意思就是西北之地划给他,允许他做一方诸侯,还要一百万两白银,答应帮助你崇祯清理其他叛军,抵抗清军。除了朝堂那帮东林党在一劲阻拦外,国库里100万两白银是真的掏不出来了,让大臣自发捐些,可是那帮大臣在干什么?你可以去查一查,做事做的绝着呢,可谓罄竹难书,最后不了了之。最后李自成攻破北京硬生生从这帮大臣中收出7200万两白银。

image.png

再来说说崇祯怎么没的人,那得回到松山之战上,当时洪承畴和崇祯都主张稳扎稳打的来打,但是陈新甲力主急进速战,结果松山一战大明主力全军覆没,10万大明精兵就这样没了。要说从南方调兵,哪里还有调兵的军费,国库已经被东林党搞空了,就连给孙传庭镇压李自成的兵都是崇祯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出来的点兵力都给他了。

现在有很多人都把亡国责任都推给崇祯,说什么他溜肩膀不但责任,刻薄寡恩,感情用事,其实不然,崇祯不担责任能力排众议松山之战战后保住陈新甲?在就拿陈新甲议和泄密,都说是书童勤快误把议和密信当塘报上传了,传机密文件都是自己身边信任的过的人,这样低级错误都能犯得书童怎么可能吧她留在自己的身边当亲信呢?都知道明朝党争严重,东林党人早就把这个位置盯上了,只有弄到陈新甲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人弄上位,所以这封误传的密信是谁在后面捅刀子可想而知,密信一公开朝堂上那帮正人君子自称的东林党人逮住机会猛地弹劾,好死不死陈新甲认为自己没有错,说是皇帝指使得的,那皇帝不杀你,你连像秦桧一样的奸臣都不会当留你何用?东林党人在朝堂上的极力反对议和,拿着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魔咒死死地堵住了这条议和的路。

刻薄寡恩就有人拿着孙传庭战死后不给发阵亡将士抚恤,不给应有的功名,当时有钱的是谁?掌握全国舆论的是谁就会想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此时的崇祯皇帝真的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了,我用的人让你们害死,用你们的人害我的江山。

这就如同劫匪劫了个富家子弟,让他家里交钱,不给钱就撕票,给钱就放人。但是要着要着劫匪就不想放人了,富家子弟也看出来自己家的实力到了要负担不起的地步了,为了想逃所以给一个劫匪点好处解决掉那个劫匪,给那个劫匪点好处解决掉这个。那就可以想象流传的崇祯五十相是怎么由来的了,崇祯就这样心态崩掉了。所以君臣之间就开始这样互相坑,把这诺大个帝国坑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觉得有什么不足的欢迎各位看官指出缺点,我会努力改进。与看官同品百家观点之中,共同建设我们的趣味瞳。

关于崇祯皇帝为什么死也不逃跑?当时崇祯被绑架了?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古宫历史网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