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秘闻 > 古代大宅门口为什么放石狮子呢?原因是什么?

古代大宅门口为什么放石狮子呢?原因是什么?

日期:2023-05-19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古代大宅门口为什么放石狮子呢?原因是什么?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记载:“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老虎作为中国本土的动物,早在晋代就有人进行了圈养。而狮子是非洲才有的动物,可是古代人却在门口放石狮,而不是放石虎。同时猫科动物,待遇却如此的不一样,这其中的历史渊源十分有趣。

狮子与佛教

在古代历史上,狮子最早是以贡物的身份进入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西域诸国献给大汉的贡品之中,除了汗血宝马、巨象、大雀及各类珍宝之外,还有狮子。另外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古籍《尔雅》中记载,汉顺帝时期,疏勒王曾派遣使者以犀牛和狮子为贡品献于大汉。

作为外来物的狮子,早期在民众的心中基本没有地位,狮子离镇宅神兽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在唐代之前,舞狮这项传统民俗活动渐渐流行了起来。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过节日的时候,都能在大街小巷看见舞狮的身影。狮子以娱乐杂玩的身份步入百姓的生活,这种局面在唐代慢慢发生了改变。

武则天执政时期,她把唐太宗定的“道先佛后”改为“僧道并重”。另一方面,武则天下达明令:“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缁服就是和尚的衣服,黄冠就是道士的服装。

武则天除了在行政法令方面提高佛教的地位以外,还通过种种措施,加强佛教对社会的影响。武则天曾率领百官礼拜神秀大师,并封其为国师。同时她还请法藏、慧安、仁俭等佛教高僧入宫参禅,待以师礼。武则天还将许多僧人封为县官,并赐紫袈裟,极大地提高了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力。

佛教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兴盛了起来,又经过唐宪宗李纯、唐懿宗李漼等时期的发展,佛教思想彻底走入了千家万户之中。佛学教义中的一些故事,对百姓的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中记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狮子在此是佛的守护者,更是佛教的祥瑞之物。此外,《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关于狮子吼的最早记载,可能河东狮吼的故事就从中取材。释迦佛祖的狮子吼,更加表明了狮子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

唐代的佛教信徒们因此将狮子的守护者形象寄托于石狮之上,达到镇宅辟邪的目的。由于唐代佛教信徒众多,石狮因此在南北各地广为流行,间接地带动了原本不信佛教的百姓也加入了门前放石狮的行列之中。狮子就这样逐渐成为了大众心中统一的镇宅神兽,寄托着千家万户祈求平安的心。

唐代的石狮大多都是走狮,意思就是站立的狮子。它们目视前方、四肢欲动、威风凛凛,足以让一切邪物望而丧胆。宋代的时候,基本就是坐狮,并成为了石狮的固定形象。当时流行将狮子与绣球、铃铛进行配合,增添了纳祥的意味。另外还有许多母狮与小狮玩闹的雕塑形象,这寄托着人们共享天伦之乐的愿望。

宋代的坐狮形象影响了之后的历朝历代,它们都以宋代石狮为标准进行雕塑。那么老虎为何不能代替石狮成为镇宅神兽呢?毕竟石狮在唐宋才发展起来。

image.png

老虎的印象

老虎作为我国的本土动物,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民间经常将虎画挂在室内,起到一个驱邪的作用。小孩的帽子等衣物,剪纸的构图上也都有老虎的身影。人名地名也都喜欢以虎为名如老虎滩、虎跑泉等等,蜀汉的五虎上将等等。

可是人们除了对老虎的崇拜和喜爱之外,还有畏惧之心。《搜神记》等文学作品就记载了老虎吃人的事件,另外古代确实也经常发生虎患。史料记载,四川四面环山,山林众多,有一段时间,老虎接连吃了两百多人。因为老虎吃人,所以民间才没有将老虎做成石雕放在宅门前。

中国风水上讲狮子是阴物,老虎是阳物。一般来说阴物是不能放在室内,但是放门口却有驱鬼辟邪的作用。而老虎作为阳物,恰恰与狮子相反,“虎踞龙蟠”、“虎踞中堂”这些词也间接说明老虎只能放在室内,决不能放在门口。

除了老虎吃人和风水两个原因决定老虎不能被做成石雕放在宅门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老虎的习性。老虎作为万兽之王,不容易被人们驯服,但是狮子就更容易驯服。人们当然更喜欢容易驯服的狮子了,作为镇宅神兽当然听话是第一点。

因为上述的原因,老虎并不能像狮子一般守护千家万户的大门。但是老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一定会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

本文涵盖了关于古代大宅门口为什么放石狮子呢?原因是什么?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有关该主题的全面了解。如果您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相关知识感兴趣,我们强烈建议您关注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文化等等。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