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秘闻 > 慈禧再怎么昏聩也不敢“向十一国宣战”

慈禧再怎么昏聩也不敢“向十一国宣战”

日期:2018-07-02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时代在变,对历史的评价也在变。不过某些变化,未免有点过于耸人听闻——如“八国联军侵华”之旧说,竟也演绎出“联军乃正义之师”之新论。其理由曰:

“八国联军为什么进军北京?两句话可以概括(1)清廷既然向西方各国正式宣战(这场战争由清廷一手挑起,西方各国不过是应战而已),外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威逼京城,不是顺理成章吗?(2)西方各国并无灭亡中国的打算,进军北京,除了向清廷施压之外,主要还是为了解救被困京城的各国外交官和传教士。”

慈禧再怎么昏聩也不敢“向十一国宣战”

八国联军

这种意见,看似有理,实则存在史实错误。查所谓的“宣战照会”及“宣战诏书”,慈禧从未正式向列强宣战。

所谓“宣战照会”,系清廷于6月19日发给列强驻京各使馆。其内容谓:

“中国与各国向来和好,乃各水师提督遽有占据炮台之说,显系各国有意失和,首先开衅。现在京城拳会纷起,人情浮动,贵使臣及眷属人等在此使馆情形危险,中国实有保护难周之势,应请于二十四点钟之内带同护馆弁兵等,妥为约束,速即起行,前赴天津。”

所谓“各水师提督遽有占据炮台之说”,是指同日送达慈禧之手的法国总领事杜士兰的一份照会。杜在照会中要求中方交出“大沽口各炮台”,否则将以武力强占。因列强声言索要炮台的理由,是不相信清军能保护其在京使臣;故慈禧转而要求在京各使臣携眷属,前往列强联军所在之天津。

通观这份“宣战照会”,无一字一句涉及“宣战”;按国际法,两国宣战,必互撤使团,中方决不会只要求外国使团与眷属撤至天津;清廷仅以民间“拳会纷起”为由,劝说外国使团离京赴津,显然没有任何与列强断绝邦交之意。

再看所谓的“宣战诏书”。该诏书系清廷于6月21日颁布,其传达对象,系对内而非对外。事实上,即便对内,该诏书也仅仅传达到内阁及部分地方督抚一级;至于列强,可以肯定,从未收到过这份“宣战诏书”。

就诏书之行文,也很容易看出,这不过是一份“内部动员诏书”,而非“对外宣战诏书。”虽有“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之语,但主旨仍不过是呼吁本国臣民,号召他们“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尤其关键的是:诏书中没有提到任何国家的名字,若为“宣战诏书”,显然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③

事实上,这份“内部动员诏书”,仅能证明以慈禧为首的清廷高层,在6月21日确实一度有过与列强一战的冲动。但这种冲动,仅限于内部传达,并不意味着清廷已正式对列强宣战。且该冲动,立即受到了以李鸿章为首的地方督抚的抵制。

所以,8天之后,6月29日,清廷对内再下谕旨给驻各国使臣时,其开战冲动已荡然无存,反而竭力解释朝廷决不想与列强开战。谕旨称:

“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保护不及,激成大祸。……尔时不得已,乃有令各使臣暂避至津之事。……不料……(6月17日联军)先开炮击(大沽炮)台。……自此兵端已启,却非衅自我开。且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持乱民以与各国开衅。”

显然,直到6月29日,列强已对清廷开战逾半月之久,清廷仍在幻想泯灭战端,故始终未曾正式宣战。正因没有正式宣战,故清廷非但没有召回驻各国使臣,反命令他们,须将谕旨内容向各国外交部门“切实声明”,遇有交涉事件,仍须“照常办理”。

稍后,在7月3日致日、英之国书,及7月17日致法、德、美之国书中,清廷再度重申两点:1、中国没有对列强宣战;2、战端乃列强攻占大沽炮台引起——总理衙门早于1860年代即组织学者翻译了《万国公法》,按照国际法,如何才能算正式对外宣战,朝廷非常清楚——甲午年对日宣战诏书即是明证;国书说没有宣战,是有国际法为依据的。

综上,所谓“慈禧向全世界宣战”、“慈禧向十一国宣战”,乃子虚乌有之事。建立在这一伪史实基础上的所谓“联军乃正义之师”,也不过是无知之扯淡罢了。慈禧对义和团事件之处理,固然昏聩至极,但她终究还没有疯狂到“向全世界宣战”的程度。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