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周朝历史 > 孔子骂晏婴是“小人”

孔子骂晏婴是“小人”

日期:2017-08-20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小个子的晏婴,以及超绝的幽默、智慧和能力当上了齐国的宰相,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为齐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一代名相。周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子曾赞其:“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孔子虽然整体上高度评价晏子,但在评价晏子的某些具体行政作为时,却毫不留情。

话说晏子有年冬天经过一条河,发现老百姓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赤脚涉水过河。于是用自己的车将待过河的老百姓一一载过了河。老百姓对晏子这种爱民如子的亲民作为自是感激涕零,并口口相传大为赞赏,晏子的形象在齐国老百姓的心中也更为高大。

第二年,晏子又经过那条河,过河的情景一如一年前,晏子的作为和老百姓的反应也一如从前。同一个地点,同一个行为,不同的时间,晏子却获得了倍增的拥护和爱戴。

孔子认为晏子第一次的行为是可贵的,但第二次就是沽名钓誉,愚弄百姓了。因为作为齐国的宰相,孔子认为一年之后,晏子应该在那河上修好了一座桥,让老百姓平安通过,并且再也不记得是谁的恩德。而晏子的这种重复的小善举不过是妇人之仁,对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于事无补,只是为晏子赢得了作为宰相个人不应该再获得的名利。

因此,孔子在评价晏子这一具体行为时就毫不留情的说“晏子,小人也”!

此外,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更是说明晏婴其人不光喜欢作秀,而且还很阴险毒辣。

齐景公时,有三个勇士,名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他们都为齐国立有很大的功劳,不把晏子这样的小矮人放在眼里。晏子便去见齐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收养有勇力的武士,对上讲究君臣的礼仪,对下讲究长幼的人伦道理,对内可以防止强暴,对外可以威慑敌国,君主得益于他的功劳,百姓佩服他的英勇,所以使他们地位尊贵,奉禄优厚。现在君主所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的礼仪,对下不讲长幼的人伦道理,对内不能够禁止强暴,对外不能够威服敌国,这三个人是危害国家的祸害啊,不如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武艺高强,要擒擒不了,要刺刺不中,如何是好?”晏子说:“这三个人都是凭自己的力量攻击强敌的,不懂长幼的礼仪。”于是请求景公派人给他们三人送去两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景公使人馈二桃,因三人分食缺一便说:“三位为什么不计算各自的功劳而吃桃子呢?”公孙捷仰天长叹道:“晏子,真是个聪明的人!他让景公用这种办法来比量我们的功劳大小。不接受桃子是没有勇气,接受吧,人多桃少,我何不说说自己的功劳来吃桃子呢?我曾有一次空手击杀一只大野猪,一次徒手打死一只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完全可以独吃一只桃子了。” 说完拿过桃子站了起来。田开疆说:“我手持武器曾两次打败敌人三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只桃子。”说完也拿过桃子站了起来。古冶子说:“我曾随从国君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左骖潜入砥柱山下的激流中。我就一头潜入水底,逆水潜行百步,又顺流而行九里,终于捉住大鼋,把它杀死了。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头,像鹤一样跃出水面,船夫们都说:这是河神!像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只桃子吧。二位何不把桃子还回来。”抽出宝剑就站立起来。公孙捷、田开疆齐道:“我们的功劳不及您,拿走桃子而不谦让,这是贪心;既然这样而又不敢一死,这是没有勇气。”二人都还回手中的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 “二位都死了,我独自活着,这是不仁;拿话羞辱别人,而夸耀自己的功劳,这是不义,行为违背了仁义,不死,就是怕死鬼。”说完也把桃子交了回来,自刎而死。

三士死后,景公按武士的葬礼安葬了他们,葬于都城南,墓称“三士冢”。

晏子知道三个勇士勇武过人,且又很团结,是攻不破的兄弟联盟,于是就采取这种挑拨离间的办法,厚两位,薄一位,即便三位当时不出于义气而同死,日后必生嫌隙而不团结,直至各被利用,而自相残杀。晏子的这种办法似乎后来总被人使用,他们收买联盟中的一部分人,而冷落另一部分人,把矛盾转移到对方阵营的内部。这种以术代道者,都是些机巧小人,他们无道,但是满肚子阴谋诡计,喜欢玩弄人际平衡。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