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唐宋二月二是“挑菜节”

唐宋二月二是“挑菜节”(2)

日期:2017-04-07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二月二龙抬头

苏轼是美食家,怎能放过这鲜美的野菜?他写下了《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词:“拄杖闲挑菜,秋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写挑菜节,用情最为深挚真切的当属张耒的《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久将松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转轳肴。”因雨不能出去参加挑菜节,只能回忆故园的蔬菜香,尽管如此,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北宋时,洛阳是为西京,仍然是文化之渊薮。西京文人们会聚于此,结社交游,吟咏诗词,抒发情感。天圣九年(1031年)初,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与谢绛、尹洙、梅尧臣、杨子聪、张太素、张尧夫、王几道结为“七友”。这年的二月初二,欧阳修等七人到洛阳东郊踏青挑菜,饮酒赋诗,沐浴春风,感受大自然。欧阳修首先作词《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他感慨洛阳早发的玉兰、迎春花迎着东风开放,其实更是感慨自己的人生。接下来,众人各以挑菜节为题赋诗,梅尧臣则祭出《和挑菜》诗:“中圃本膏壤,始觉气候偏。出土蓼甲红,近水芹芽鲜。挑以宝环刀,登之馔玉筵。僻远尚含冻,安占春阳前。造物非有意,地势使之然。”梅尧臣将洛阳早春野菜的丰富与鲜嫩,描绘得活灵活现。

到了南宋,挑菜节更盛,诗词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词:“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如此众多的诗词唱和挑菜节,可见节日的普及。

南宋时挑菜节的流行,也与宫廷的推波助澜有关,在挑菜节这一天,宫廷也有专门的活动。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时,二月初二这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蔬菜,然后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挑菜节在有宋一代人们过得有声有色就在所难免。

有意思的是,唐宋时,人们在挑菜的同时,与踏青是相携相行的。贺铸《薄幸》谓:“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陈允平《相思引》:“踏青挑菜又相将。”高观国《祝英台近》:“几时挑菜踏青。”

但是,唐宋时“二月二”的挑菜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直至到了元代,二月二才明确有了“龙抬头”的说法。元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大都风俗时说,“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做“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此后,二月二被“龙抬头”取代,“挑菜节”很少有人提起。

补白

二月二唐朝皇帝赐尺子给大臣

据史载,唐代时,皇帝在二月二这天会赏赐大臣一把制作精美的尺子。唐代李林甫撰写的《唐六典》中提到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皇上要赏赐给大臣,因此这个尺子刻工甚为精美,制作方法是把象牙染成红绿诸色,表面镌刻上各种花纹并涂上色彩,正背两面用双线等分为10个寸格,寸格内用很浅的浮雕手法拨镂出花卉、鸟兽、屋宇、亭台以及飞天人物等纹饰,绘画技法线条流畅,人物、鸟兽生趣盎然,雕刻工艺精美绝伦,反映了唐代高超的牙雕技术。

唐玄宗时的宰相张九龄在《谢赐尺诗状》一文中写道:“高力士宣敕,赐臣等御制诗并宝尺……伏见宸衷,窃谢良工,徒秉刀尺,终期死力,取配钧衡。”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曾得到一支红牙银镂尺的赏赐,写下了一篇《中和节谢赐尺状》:“下明忖度之心,上表裁成之德。”表达了被赐尺的大臣们对朝廷感恩的心情。贞元八年(792年),博学宏词科以《中和节诏赐公卿尺》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当年参与考试的陆复礼、李观、裴度等人都留下了佳作。陆复礼诗曰: “春仲令初吉,欢娱乐大中。皇恩贞百度,宝尺赐群公”;李观有“具寮颁玉尺,成器幸良工。岂止寻常用,将传度量同”之诗句;裴度作诗说:“阳和行庆赐,尺度及群公荷宠承佳节,倾心立大中。”这些诗句均反映了当时皇帝赐尺的情景和受赐者的感恩心情。

皇帝选择在二月二赏赐尺子是有深意的,仲春二月是日夜平分的月份,古人顺应天时,选择在二月份校正度量衡器具,认为这样可使度量衡器公平准确。皇帝给臣下赏赐尺子,是希望臣子们办事公平公正,廉洁奉公。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