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朝历史 > 宰相系列:在罪人和伟人之间游走的拗相公

宰相系列:在罪人和伟人之间游走的拗相公

日期:2018-03-21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宋史·王安石传》

译文:

皇帝说:“世人都不能了解爱卿,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知道治世的事情。”王安石回答说:“经学学好了就可以治世,只不过后世被称为儒者的,大部分都是庸人,所以世俗的观点就认为经学不能用于治世。”皇帝问:“那么爱卿要施行的政策以什么为先?”王安石说:“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正是当下最急迫的事情。”皇帝很赞同。

他在900多年前主持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却因此承受骂名长达800年。

他说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真言”,很有些一条道走到黑的决绝,性子执拗的他被人们称为“拗相公”。

他的盟友身份尊贵,因为普天下没有比皇帝的支持更有力的了,但是,这个皇帝真正当政的时间并不长。

他的对手阵容豪华,天子御史庞籍、三朝贤相韩琦、砸缸的司马光、文章独步天下的苏轼,等等。

就是北宋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

先来简单看看王安石的人生经历。

21岁,进士及第,在帝都名头响亮,却执意去地方上工作。

37岁,进京述职,首次向皇帝提出全面改革的主张,却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在短暂的京官经历之后,再度回到地方,屡次拒绝中央政府的征召。这有些赌气式的拒绝,反而为他赢得了偌大的名声。

49岁,出任宰相的他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4年之后,改革举步维艰,骂声一片,连皇帝的两个妈都在皇帝面前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皇帝不得已将王安石免职。

54岁,再度回到宰相的位置上主持改革,这次的阻力更大,不过一年时间,心灰意冷的他无奈辞职。

66岁,改革已经被全面推翻,他黯然离世。

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下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相传就是王安石的作品。

不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就说可以跻身“唐宋八大家”的资格,王安石在学问方面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他编写的《真宗实录》被认为是最好的起居注。

要是没有半点真材实料,只是欺世盗名,他也不可能享誉京华。

结论:有才。

王安石曾经遇到这么一个案子:有个少年有只斗鹑,他的朋友索要不成就趁其不备抱走了,这个少年追上去将抱走他斗鹑的人杀了。

开封府判少年死罪,王安石不同意,说:未经本人同意拿走东西就是盗,少年追杀是捕盗行为,是无罪的。

最高法院(大理寺)复审维持原判,王安石死不认错。

结论:执拗。

看看人们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不修边幅,经常为了读书不洗脸不换衣服,甚至在朝堂之上,都曾经有虱子在胡须上散步,不过大部分人都夸他。苏东坡的爸爸却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写了一篇《辩奸论》讽刺他,把他和五代的王衍和唐朝的卢杞两个奸贼相提并论。

王安石相貌一般,眼白比较多,在晋朝的话,那就是“白虹贯日”,是名士风范,但是在宋朝,审美观不同。一个名叫李承之的官员说“双眼多白,好邪之相,他日必乱天下。”

王安石为人直爽,不搞小动作,单就人品而言,连反对他的人也称赞有加。

司马光说:“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苏东坡更是赞叹:“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韩琦说:“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唐介说:“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这些评价有的比较偏激,但更多的是中肯之言。

说王安石,兜兜转转半天,还是绕不开王安石变法。

有一点是肯定的,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对于这次改革,王安石承受了差不多800年的骂名。

从南宋开始,王安石的官方形象就是“亡国祸首”、“千古罪人”,这种恶评甚至影响到王安石的学术形象,坏人的学问当然就是异端邪说。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说的就是王安石。文章说王安石“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终。”

小说有个细节,说一个老妇人和婢女喂猪养鸡。

“老妪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杓搅手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

民间怨恨王安石的新法,把王安石当做畜生。“今世没奈何他,后世得他变为异类,烹而食之,以快胸中之恨耳!”

就连越南猴子造反的檄文都说:“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

王安石到底干了什么?

王安石根据当时“积贫积弱”的现状提出全面改革,目的就是一个——“富国强兵”。

“富国”方面主要有: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强兵”方面主要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具体的条文这里就不多说了,但用现代人的眼光,这一系列改革的实质就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用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

当时,保守派认为天下财富就那么多,朝廷丰足了,百姓就会吃亏。王安石则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的思路实际上是用国家的力量加快货币的流转速度,从而提升经济总量。可是,那时候,有完善的货币体系吗?“交子”都没有全国流通好不好?

所以说,王安石变法,想法好,思路对,政策设计也很全面,但是,有点超前了。

一个正确的选择出现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最终只会是失败的结果。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一语道出哥哥变法失败的原因,那就是“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

在改革遇到广泛阻力的时候,王安石强力推进,任用了以吕惠卿为代表的一些人品不咋地的投机分子,选拔官吏重能力却忽视了人品,一时间“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王安石在基层做了很多年,他以为基层的官员都会像他一样尽心尽力,推行国家政策,但是他错了。

王安石的强制推广把一场经济改革变成了政绩考核,官员要获得好的考核成绩就只能进一步加大政府强制力来扭曲市场,结果是政策彻底走型。

王安石变法的很多政策其实挺好,但一部好经架不住一群歪嘴和尚。许多好政策到了基层就都变味了,很多地方,改革措施反而成了腐败分子的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举个现在的例子:国家推动农民致富,推出农村小额贷款,但是有的基层政府并不是宣传政策,引导帮助农民寻找项目,而是强行摊派贷款,每个乡必须贷款若干,每个村必须贷款若干,农民拿到钱又没有合适的项目,还要负担利息。

过去和现在,道理是一样的。

司马光就是知道官场以及社会的实际情况,当然可能还有利益集团的私心,认为这些政策推行不易。

还是本朝太祖的话更透彻一些“(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必须承认,王安石变法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富国强兵”的目的还是实现了一部分,中央集权加强了。

另外,王安石变法也不是所有的政策都失败,有些政策比如保甲法、保马法都起到了实际的效果。

但是,当王安石65岁时,砸缸的司马光实行“元祐更化”,几乎全盘否定了王安石的政策。

精华糟粕、经验教训,全都没有了。

王安石被骂了800年,近代以前,无论史书、小说,都把他看做异端和疯子。

差不多100年前,王安石又被捧到了天上,被看成是伟人,连列宁都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这反差也太大了。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谓榜样也是如此,盖棺了,论也未必定。

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

这种生态,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