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朝历史 > 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

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

日期:2017-11-28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

中国古代有那么多诗人,有的人负责不食人间烟火、带你上天入地,有的人负责记录民生点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两种人,我们都需要。

今天,大诗兄为你介绍一位南宋的诗人,名字叫做范成大,他就属于后一种。范成大曾经当过地方官,还当过“外交官”,出使过金国。不过,大诗兄觉得,他最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退下来以后,在老家苏州隐居,写了一组《四时田园杂兴》。说是“四时”,其实分为五个部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每个部分有12首诗,一共60首,全部是七言绝句。

范老爷的《四时田园杂兴》,不仅是诗歌,也是一部民俗史。亏得有他,我们能够知道宋朝人是怎样的衣食住行,是怎么过日子的。

现在是冬天,我们何不选几首《冬日田园杂兴》讲一讲?

【第一件事】修茅草房,塞老鼠洞

冬日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

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冬天到了,你以为收割了稻子,颗粒归仓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幼稚。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勤劳是必须的。否则,岂不是像童话故事里的“寒号鸟”一样:“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所以,随着冬天的到来,“猫冬”之前,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葺房屋,查补漏洞,防止被冷风大雪冻着。古代人的房屋,除了大富大贵的人家,大多是土木结构加茅草屋顶。事实上,这样的房屋结构,在几十年前,还曾经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状态。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

我们先讲一下盖房子。盖房子首先需要“和稀泥”,然后在稀泥里掺杂稻谷壳、碎稻草等物件。稀泥稍稍阴干后,注入木板做成的模子,成为一块土砖,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挖地基、垒墙。屋顶需要木头制成的梁架,斗拱和榫卯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是给屋顶遮蔽上厚厚的茅草。茅草一定要细密紧致,否则会漏雨,还可能被大风吹起。杜甫不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过嘛:“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种狼狈,就是“豆腐渣”工程的代价。

不过,不论施工如何稳扎,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泥巴筑起的房子,茅草遮盖的屋顶,总是需要修葺。所以,就要“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趁着初冬时节,天气还不是很冷,中午的太阳还挺暖和,小村落的屋顶上,三三两两站着青壮年男子,屋檐下的妇孺老人,用草叉将一捆捆茅草抛上去,屋顶的人麻利接住,换下朽坏松动的茅草,遮盖上带着草香的新草。

茅屋的四周,三五个泥瓦工,一手拎着装满稀泥的铁桶,一手拿着抹刀,仔细寻找墙皮剥落的地方,糊上一块新泥,专心致志地抹平。泥巴抹好了,跟在泥瓦匠屁股后观望的小孩子拍着手笑跳:“严实得就像和尚庙的墙!”这就叫——密泥房壁似僧寮。

如果你发现了老鼠洞,一定要点燃一丛稻草,往洞里塞,熏死它们!然后,灌入泥浆,封死。这种方法,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诗经·豳风》中有一首《七月》,里面就讲到,“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这就是熏老鼠、塞鼠洞。

忙碌了一整天。天黑了,睡下了。朦胧中,听见屋外起了大风,风吹过竹篱笆,在竹子的孔节里流动,仿佛有人在吹箫。心中暗暗庆幸,还好白天把房子修葺好了。“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管你大风怎么吹,我都能睡个安稳觉!

修整房屋是大工程,洒扫庭院、擦拭门窗是细致活。“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古代没有玻璃,都是窗户纸,一捅就破,擦拭起来尤其要小心。如果发现破的窗户纸,还得换上新的。擦好窗户,回眸一看,夕阳西下,光线打在窗纸上,哎呦,更加红艳了!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

天黑了,点灯。白蜡烛和清油灯,有钱人家才用得起。一般人家用的是什么呢?松节油。“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燃烧起来,一串黑色的烟气袅袅升起,把房梁熏得墨墨黑。不要嫌我寒碜,我还觉得有股松油香,这松油墨,听说还是制墨的好原料哩!

【第二件事】踏雪寻宝,火中取栗

冬日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

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

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房子里里外外都收拾好了。接下来该干点什么呢?民以食为天。需要好好犒劳自己的胃。

下雪了。雪中有美食。踏雪登上屋后的小山,雪中冒出一点点绿色的尖芽,你要仔细辨认。“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地菘,是一种野菜,也是一种草药,一般生长在林间肥沃的黑土中。肥绿的叶片,被白雪覆盖,鲜嫩欲滴。用小铲子仔细铲下来,放到小竹篮里面。小半天下来,太阳转到西边,竹篮已经装满大半。不要贪多,今晚的下酒菜,够了。回家,将地菘用井水洗净,清炒,清甜、略苦,味道有点像蜜藕,但是回味更加悠长。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

“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朱门酒肉臭,有什么好羡慕的?而且,吃多了那种酒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全都来了,哪有我们农家的野菜好?

雪地不仅有地菘,还有冬笋。扛上一根锄头,去毛竹林里,看准地方,一锄下去,白嫩的笋子出土,简直可以用冰清玉洁来形容。菜地里摘来一些青菜、塔菜,炒笋子吃,也是人间美味。

古代没有冰箱,雪地就是最好的天然冰箱。不论地菘、冬笋、塔菜,如果还想吃,就到大自然的“冰箱”里索取。

宋朝人的冬天,没有管道供暖,会“冻成狗”么?你多虑了。人家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他们在地上挖了“火塘”,有“地暖”,有“地炉”。“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榾柮(gǔ duò)就是树根疙瘩,当柴火烧,不会烧得太快,也不会熄火,恒温,恒火,一直管到天亮。火坑里有一只装着热水的瓦罐,瓦罐里烫着一壶老黄酒,任何时候来一杯,都是温热的。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

管家婆,有点夜宵没有?“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管家婆笑而不语,用手指着烧到一半的树根疙瘩和忽明忽灭的炭灰。那里面有宝贝。用小铁耙子扒拉扒拉,露出三五块烤熟的芋头,还有一堆已经爆壳的大板栗。老头子眼前一亮,于是火中取栗。

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

【第三件事】负暄琐话,猫咪作伴

冬日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

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正午时分,午饭已经吃过了,昨夜的酒虽然已经醒了,但是中午又咪了一点儿,所以,还是有微醺的感觉。三三两两的人们,从屋里拿出长板凳、小竹椅,置放在南边的墙根下,晒太阳。太阳照着前胸后背,居然有一种被炙烤的感觉,就像屋檐下挂着的腌火腿、咸鸭子,仿佛要被烤出油来。很舒服的感觉。在这样的阳光下久坐,必定会困意蒙蒙,何况还打着酒嗝。

闲来无事,负暄琐话。“暄”就是暖阳,“负暄琐话”就是在太阳底下闲扯。你看,老少的妇人们拿出针线,或者缝补衣衫,或者纳鞋底,一边述说家长里短。老头儿搬出自制的木头棋盘,和黑白色的棋子,在方格子上厮杀,一边还有若干人在下“指导棋”,一群人争论不休。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

晒太阳,打纸牌

小孩子在晒谷场上嬉戏,背胛上冒出一颗颗汗珠,仿佛在阳光下蒸腾,加上阳光的散射,他们的身上像冒出一股蒸汽。

屋前用长板凳搭着几只大簸箩,晾晒着萝卜干。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升起了烟气,那是在熬制麦芽糖。

村边的绿树,掉落了最后一片叶子。远处的山峦,依然有残雪覆盖,斑斑驳驳的样子。冬日的乡村,其实是萧索的。但是,人味儿很足。

远远地来了一匹马。马上的人顶着风,还用鞭子不停催促马儿快跑。这人戴着一顶官帽,缨带被风吹到一边飘着。乡下人不认得这样的官帽代表什么官衔儿,张着眼睛看,仿佛看一头闯入乡村的怪物。“这么冷的天,也是蛮可怜的。”张家老太婆说。大家都点点头,然后头也不抬,继续做针线活儿。

范成大老先生,是退下来的干部。看到这个官人,听到乡邻的评论,他不禁想到了自己几十年的宦海生涯。现在想想,哎,何苦呢?不由得想起一首古老的歌谣:

击壤歌

先秦 民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跟范成大同时代,还有一位大诗人,叫做陆游。两人曾经一起在四川当官,是好朋友,有过很多唱和。现在都退下来了,范成大住在苏州,陆游住在绍兴。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都城,绍兴在春秋时期是越国的都城。他们是住在最典型的江南吴越之地。

陆游有一首诗,仿佛是在遥相呼应范成大的《冬日田园杂兴》,是这么写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 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有两首诗,另一首是更为有名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那一首我们不讲,我们单讲这一首,更加贴近生活。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变天了,风雨大作,这是没法负暄琐话了。退回到屋里。

“溪柴火软蛮毡暖”,吴越大地的乡村农舍,陈设大抵相同:也是一个火塘,烧着柴火;柴火里煨着瓦罐和酒壶。床上铺着北方金国进口的“蛮毡”。捂被窝,靠着枕头看闲书,不时咪一口小酒,冬天还有比这更舒服的吗?

不知不觉打瞌睡。被窝上蜷伏着一只老猫,也眯缝着眼睛。猫,就是“狸奴”。大诗兄讲过,古代人对于亲近的下人和动物,喜欢用“奴”字来称呼。猫性狐媚,对人爱理不理,但是挡不住人们喜欢它啊!猫儿从不亏待自己,冬天最喜欢找暖和的地方待着,比如柴火灶、暖被窝,比如今天的汽车引擎盖。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