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曹睿:三国第一皇帝却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边缘

曹睿:三国第一皇帝却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边缘

日期:2017-11-28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魏文帝曹丕病故,魏明帝曹叡刚即皇位的时候。那时候明帝年轻,即位头几天也没见什么大臣,朝臣们大都不了解他,心里捏一把汗,不知道这个皇上行不行。后来曹叡只单独见了侍中刘晔,说了一天的话。刘晔出宫之后,大家都去探问新皇帝怎么样,刘晔答道,“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刘烨说曹叡是与秦始皇和汉武帝同一类的皇帝,只不过才能略微逊色一点而已。这一答不仅让大臣们都放了心,也基本确立了曹叡的历史口碑,因为曹叡的确有秦皇汉武的遗风,尤其他们虽然年纪轻轻就登大位,但都不怯场,能给人一种英气勃发的感觉。其实曹叡小时候是颇得曹操喜爱的,《三国志》记载曹叡 “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曹操甚至曾经对曹叡说过,“我基於尔三世矣”,俨然已经看出了孩提曹叡的帝王之气,这颇有清朝康熙皇帝喜爱孙儿弘历,即后世乾隆皇帝的感觉。

“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给曹叡下的总评判。陈寿认为曹叡能够做到不被臣下掣肘,能够驾驭群臣并且大胆行政,而且有做皇帝的大气概,可以说这是个极高的评价。综合刘晔和陈寿的评价来看,曹叡做皇帝的气场和心智首先就不输给父亲曹丕,也不输给好大喜功的孙权

当然仅仅这些还不足以定论曹叡为三国第一帝,曹叡最值得称道的其实是他的军事能力。曹叡在位时期,是蜀吴两国联合攻魏最频繁的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全部发生在曹叡在位时期,孙权也在这段时间频繁配合蜀汉发动攻势。然而终魏明帝一世,蜀吴几乎没有尺寸之功。

在此期间,曹叡曾经两次驾幸长安,在前线指挥魏军对蜀作战,一次驾幸寿春,直面孙权的进攻,均粉碎了敌人的军事行动。同时曹叡还北击鲜卑,稳定了北方边疆;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称燕王,与魏国中央分庭抗礼,曹叡派司马懿击败公孙渊,斩其首,这些军事成就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的统治基础。而曹叡并非单靠手下的前朝旧臣立功,他自己的军事才能也很强。一次孙权出兵攻打江夏,朝臣都商议要发兵救应,曹叡说道:“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 后来孙权果然退军,证明了曹叡的正确判断;司马懿征伐辽东的时候,天降大雨,导致司马懿无法进兵,有些大臣认为辽东地远,公孙渊无法一次性被剿灭,劝明帝下诏回军,曹叡回答说,“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后来没多久,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曹叡的准确判断。

而反观曹丕,他在位期间魏国的军事可谓一团糟。曹丕两次大规模亲征吴国均无功而返,空费钱粮军马。可以说曹叡的军事才能确实得到了祖父曹操的遗传,胜过父亲曹丕不少,这也是曹叡帝王人生最大的功绩。考虑到三国时期帝王们糟糕的军事能力,曹叡可以当仁不让稳坐第一。

还有一点让曹叡脱颖而出的,就是他作为君主的度量。曹叡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不杀谏臣的皇帝,可以说曹叡很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而且曹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容易因为左右的风言而改变自我,这一点要胜过曹丕、孙权以及刘备,甚至胜过祖父曹操。曹叡第一次临幸长安指挥对蜀作战,回都之前洛阳传闻曹叡驾崩,于是群臣商议要拥立曹植为帝。后来曹叡回宫,大家才发现曹叡没死。曹叡的祖母卞太后转悲为喜,要追查造谣的人,曹叡却只简单地说,“天下皆言,将何所推?” 魏明帝这份宽广的胸襟实属难得,颇有祖父曹操烧手下跟袁绍的互通书信的风范。

曹叡在位时期也曾关怀民生,轻徭薄赋。诸葛瑾如此评价曹叡,“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 其实蜀吴当时并不一定害怕魏国的进攻,而魏国的治国有方才是蜀吴最害怕的事情,曹叡在位前期做到了。

曹叡和曹操、曹丕并称曹魏“三祖”。除了政治意义上的并列,其实此三人还有一个并列,那就是他们的诗文。曹操一代文豪,曹丕不及曹操,曹叡又不及曹丕,但毕竟曹叡“能诗文”,也是正史的记载。曹叡曾有作品集,但后世失传。明朝文学家胡应麟曾经评价,“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曹氏操、丕、睿耳。 ”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叡的文学成就。

我们必须惋惜的是,曹叡并没有生在一个大一统的皇家,我认为这让曹叡的历史地位打了折扣。看待一个皇帝的功过是非,我们不仅要看到他的帝国有多么强大,也要看到他个人的言行准则。如果全面地看,曹叡在三国时期的皇帝里确实独树一帜、颇有祖父遗风。如果曹叡没有早丧,没有错误地托孤司马懿和曹爽,导致后来的司马专权,历史会怎么发展又有谁知道呢?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