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人,在清朝统治时为何人口锐减?

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人,在清朝统治时为何人口锐减?

日期:2017-12-2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在农耕文明时代,蒙古草原的铁骑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如何解决蒙古高原的高压,考验着历代王朝统治者。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蒙古族的数量为650万,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数为422万,是我国的第九大少数民族,同各族人民一样,蒙古族人口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出现了显著增长。

然而在此之前,蒙古族的人口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曾经出现过长期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现象。

清朝初年,各部统计的蒙古族人口约为216万人,到了清末,仅剩下171万人。要知道,同一阶段的中原地区是一个人口急速增长的时代,同时期蒙古高原上却出现了人口下降的趋势。

数量庞大的的喇嘛群体

藏传佛教在蒙古高原上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早在13世纪中叶,蒙古人就开始接触到藏传佛教,虽然在皇室和上层社会广泛流传,但还没有彻底改变蒙古族整体的萨满教信仰。

明朝中后期的俺答汗时期,被称作黄教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第二次大范围传播。与第一次仅在贵族间传播不同,这一次的传播范围很大,且无死角。藏传佛教自此成为唯一的合法宗教,传统的萨满教反成为了非法宗教。

到了清朝,藏传佛教得到了清廷的重视,在于蒙古王宫们打交道时,藏传佛教成为了重要的联系载体,承德及口外各地大兴土木,宗教寺庙随处可见。

到了清朝中叶,蒙古地区的喇嘛数量多达25万。光绪时期的活佛数量更是达到了243人,喇嘛数量占到了蒙古成年男性人口总数的40%到50%,察哈尔和锡林郭勒地区更是超过了60%,内蒙古地区的佛寺数量超过了800座,平均每个旗达到了20座,个别的旗甚至有60座。

如此庞大的喇嘛群体,不仅不利于民族群体的正常婚配,还严重挤占了劳动力,给中下层的蒙古牧民平添了很多负担。

经济衰退与财富流失

除了社会宗教因素外,经济因素也是制约蒙古族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

游牧这种低产出的的生活方式虽有松动,但还是占了相当的比重。相对较冷的气候,也让蒙古地区这一阶段的牧业经济更为脆弱。

上文提到的喇嘛阶层享有较高的生活保障,平均每年至少二三十两白银进账,和当时要上战场搏杀的八旗兵属于一个收入水平。供养这样一批数量庞大的高收入群体,给蒙古本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每年蒙古地区都需要为供养喇嘛支付整整1250万两白银,平均每户牧民每年都要承担8两左右的白银。

与中下层蒙古牧民的拮据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蒙古地区的喇嘛有清一代不断举行大规模进藏熬茶活动。

出于虔诚的信仰,最奢侈的一次进藏活动,消耗的物资总计折合1.08万匹战马,534万只羊,54万担小米。

这种进藏熬茶运动将蒙古高原地区的大量的财富输送到了西藏地区,造成了蒙古本地区的物资缺乏。例如察哈尔地区在康熙年间有牲畜300万,到了清末仅剩下39万,整整缩水了十分之九。

喇嘛教虽然十分兴盛,但是清朝中后期的高级僧侣并没有把蒙古变成政教合一的国家,反而越发的世俗化。在生活习惯上与世俗人家愈发接近,更像是利用宗教特权成为的权贵阶层。

为了扩大喇嘛教的政治影响,提高喇嘛教上层人物的政治地位,清政府授予蒙古地区喇嘛教一些首领人物与世俗封建主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力和地位。设置喇嘛旗,确认其封建特权。

理藩院规定:“喇嘛之辖众者,令治其事如札萨克”。例如哲布尊丹巴活佛,其生活水平要远高于当地的驻军长官。如此悬殊的贫富差距,预示着社会矛盾的激化。

更多>>(接下文评论)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