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晚清日记反映史馆百态

晚清日记反映史馆百态(2)

日期:2017-11-1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议叙环节矛盾重重

晚清官修史书纂成后,清廷会对纂修人员议叙。议叙依照史馆自身地位的高低、在馆人员的出勤率、功课、身份等因素,综合评定等级。清代史馆的议叙,既有临时议叙者,也有半程议叙者和全书告成议叙者,而以全书告成议叙者最为普遍。

晚清时期,由于政治生态恶化、社会急剧动荡,各史馆的议叙充满贿选、舞弊、投机钻营等不光彩现象。比如,因实录馆待遇最优,议叙、考绩最厚,故往往成为高官安插子孙、谋取优差的途径。据《翁同龢日记》载,兵部侍郎赵光为其女婿光熙谋求实录馆校对馆差,结果招致御史刘毓楠上奏弹劾,清廷谕令剥夺光熙馆差。议叙还会引起实录馆人员的不满,例如,文宗实录馆半程保举时,详校官翁曾翰就颇有“牢骚之意”。

在议叙过程中,投机钻营也是常有的现象。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光绪五年(1879)二月,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奏,山西商人李钟铭即李春山,本在琉璃厂开设宝名斋书铺,却干预公事、钻营馆差,影响甚坏。此案涉及工部尚书贺寿慈和一干满洲大僚,故清廷谕旨查明此案。据都察院讯明,李钟铭系由商人捐纳监生,充(顺天府)布政司膳录,“既得议叙,仍在市井营生,辄攀援显宦,交结司坊官员,置买寺观房屋,任意营造,侵占宫街,匿税房契,又于差满后,擅入东华门内,进国史馆寻觅供事,谋求差使,希图再得议叙,实属不安本分。”贺寿慈因与书商勾结被夺职,李钟铭被杖责系狱,与之交厚的满洲大员宝鋆、载龄等则未受到实质性处分。史馆本是清要之地,纂修人员、辅助人员皆须通晓修史的程式、制度,且应严守馆规。书商本应专注于书铺生意,却好名逐利,攀附高官,希求馆差,不过是为议叙而已。

满汉矛盾也是清朝修史各馆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保证满族官员的正统性和地位,清廷不仅在政府行政层面保障满人的主导地位,就连他们不擅长的修史各馆也要保障满人的地位。虽然这种情况在晚清时期有所缓解,但在议叙环节仍然要面对如何平衡满汉的问题。据《缘督庐日记》载,光绪会典告成议叙时,汉提调叶昌炽建议采取嘉庆会典告成的办法,适当增加名额,但必须“先交吏部核定,其不合例者去之”,以防止滥保。叶昌炽在奖叙中坚持满汉平衡,不愿突破规则增加满人议叙名额,因而得罪了满人修纂官。他们造谣说叶昌炽办事不公,收人钱财,总裁徐桐也牵涉其中。叶昌炽忠于职守,却被厚诬。议叙保举中满汉矛盾之尖锐,由此可见一斑。史馆议叙的弊端乃是制度设计的缺陷、问责不力、环境不配套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史馆存在人事纠葛

在晚清史馆中,大者往往达几百人,小者也有几十人,内部矛盾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比如,何绍基任国史馆总纂、提调等职务时,因与国史馆总裁穆彰阿意见相左,而愤然辞去国史馆提调一职,有诗可证其决绝态度:“四载英武修秘文,七年史馆窥朝典。雅材著作愧提挈,旧例繁芜重理翦。一言不合事可知,慷慨奉身甘逻免。”七年史馆生涯,足见何绍基对史馆修史感情之深,他之所以决然离职,在于总裁与提调不协不睦。他主张为三品以下官员列传,本是较有见解的主张,却不被总裁穆彰阿采纳,故而愤然辞职。再如光绪会典馆设立图上提调官时,会典馆不少史官跃跃欲试,希冀如愿以偿。叶昌炽《缘督庐日记》载,光绪二十二年正月,总纂文廷式为角逐提调职位,与当时的总裁、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桐颇有龃龉。文廷式系与何人争夺提调一职,《缘督庐日记》并未记载,文廷式本人的日记体笔记也没有言及。

在修史过程中,因学术主张不同或利益纠葛,总纂与总裁之间也会出现矛盾。比如,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和叶昌炽《缘督庐日记》载:光绪国史馆在修国史时,围绕如何评价乾嘉学者纪大奎的学术地位这一问题,总纂缪荃孙与总裁徐桐产生分歧。

徐桐要求把纪大奎载入《儒林传》中,缪荃孙则认为应列入道家。由于好事者鼓唇摇舌、推波助澜,缪荃孙被视为“恃才独断,渺视前辈”,在翰詹考绩中被徐桐列为差等。最终,缪荃孙愤而辞去馆差,回归故里。可见,史馆中的矛盾可以说无处不在,如果不善加调适,必会弊端丛生。

晚清日记虽汗漫零散,但可以从具体细微处彰显史馆势态。官修史书仅在修纂官下罗列修纂人员姓名,日记则记录了史馆制度、纂修人员的感受、修纂过程中的矛盾等鲜活史料。对于深化晚清史馆研究而言,日记应该成为一个新的视角。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