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朝历史 > 秦朝李由简介:如何评价秦朝李由?

秦朝李由简介:如何评价秦朝李由?

日期:2017-09-21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当“我爸是李刚”红遍中国时,官二代好像成了坑爹的代名词。我今天写的这个人物李由,是秦朝的三川郡守。为什么说李由是个官二代秦将呢?因为他老爹是李斯,是当时的秦朝丞相,官很大,曾权倾朝野,他自己也亲自带兵和起义军作战。那项羽为什么会礼遇李由呢?因为作为秦朝三川郡郡守的他,曾和项羽在雍丘血战,至死不降。

说李由,我们还得从他老爹李斯说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中对这个李由的事迹记载的不是很多,这就使得我们只能依据他老爹李斯来对他作出一些判断推测。这好像跟现代人的看法不一样,爹是爹,儿子是儿子,怎么能是一回事呢?说回来,在古代,尤其是在实行连坐之法的秦朝,父子家人的政见和做法几乎是一致的,很少有人会有另类的做法,因为大家毕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条绳上的蚂蚱,背叛家族血脉,背离人伦亲情,这也是儒家学说所不推崇和认可的。再说,连亲人都能背叛的人,又不能背叛谁呢?在政局当中,李由对老爹李斯的心情,更多的应该是仰望,对他的人品的敬重,对他计划安排的坚决执行。只有全家一盘棋,李氏家族才能谋得更大的利益。

李斯曾因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嫉贤妒能谗杀韩非、屈从赵高诈立胡亥和严刑峻法逼反百姓这四件事,受到了后世学者的诟病。不过,谁也不能抹杀他的功绩,以及他那段艰辛的奋斗历程。李斯曾师从荀子,因为给吕不韦当过门客,有机会接触秦王嬴政而受到重视,后来上《谏逐客书》再被重用,靠自己的才干辅佐秦王政消灭了六国,建立起了大秦帝国,因功被封为丞相。他协助秦始皇废除分封,并将天下分成三十六郡,在全国建立起由皇帝直接委派官吏到郡县进行管理的封建君主集权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被毛主席称赞为“千年犹行秦政治”,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在秦朝的十五年历史中,有十三年李斯都在影响左右着朝局,曾经光辉无比,尤其是在始皇帝一朝,荣宠无比。他在过七十岁大寿时,对当时现场的壮观情况,自己都曾发出过感慨,说过这样的话:“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据《史记·李斯世家》载: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在这段记载中,我们看到了李斯的儿子李由,此时他已经是三川郡郡守。

再说这个三川郡,在秦朝时,可谓是当时天下诸郡之首,这里曾是夏、商、周各数百年的国都所在地,也是秦国旧相国吕不韦的封地所在地,是古中国的中心地带,治所在洛阳,因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其辖境大体相当于今灵宝市以东、黄河以南、伊洛河流域、北汝河上游地区。史载,公元前249年,秦太子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封吕不韦为丞相、文信侯,并特赐封他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同年,灭东周,置三川郡,治洛阳,由吕不韦直接管辖。由此可见,三川郡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它不仅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的要道,也是秦国控制东方的战略要地,更是楚人进攻咸阳时的攻守要冲。

关于李由的当官问题,老子英雄儿好汉,儿子因为老子被重用这种情况,在秦国是有先例的,从秦穆公时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和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就被任命为秦军主帅,再到秦始皇手里的王氏祖孙三辈、蒙氏祖孙、冯氏家族,以至于李斯的儿子李由,应该情况比较类似。况且他们作为在秦国庇荫之下成长起来的自己人,既给后代创造了建立功名的机会,也联络了老兄弟们之间的感情。在长辈的扶持帮助下,他们一步步的成长了国家的栋梁之材,走上了显赫的位置。

看历史时我在想,曾经那么英明的一个李斯,到了后来怎么会显得那样的愚昧,他可能在隐藏回避着什么?难道他在秦朝廷内下了一盘大棋,到处都在安插着自己的棋子?表面上看,李斯与扶苏政见不合,那是因为始皇帝这个人太厉害,他们干的都是前人想干没有干成的事情,他们也在探索和试验,况且他们规划的事业才过了两个五年计划,所有工作都需要始皇帝的认可。私底下,他也是看重扶苏的,否则,可能就不会让自己的继承人李由去亲近扶苏,去跟各方势力都有所交集。史载,李由与扶苏相交,曾拜蒙恬为师。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能文能武的李由,是李斯安插在太子派中的人物。

极度信任李斯的始皇帝病故沙丘宫时,上了年纪的李斯,或许也开始变得昏聩和贪恋权势了,也把个人家族荣耀利益放在了首位,放弃了与自己政见不同的扶苏;或许他更想的干的是像司马懿那样的隐忍篡权之事,而选择了平庸无能的胡亥,要不赵高怎么会在胡亥面前用他想干田氏代齐的事情来诋毁他?或许也曾在脑海里灵光一现的冒出了想像伊尹、周公旦那样青史留名的想法,只是这个时间太短了,短得没有给他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机会。在扶持起胡亥之后的一年时间内,他纵容胡亥、赵高屠戮了嬴氏兄妹、蒙氏兄弟以及一些反对胡亥继位的功臣勋贵,胡作非为的寒了天下人的心,导致天下大乱,乱得居然连他都无法收拾;这个赵高太厉害,厉害的超出了他的想像。不过,在扶苏、蒙恬遇害后,他自己的儿子李由没有因此而受到牵连,继续当着他的郡守。

公元前209年七月,李斯的老乡陈胜(陈胜是河南驻马店平舆人,李斯是河南驻马店上蔡人)在安徽的大泽乡揭竿而起,以风卷残云之势,顺利的攻到了淮阳。三川郡守李由立即派人飞报丞相李斯,李斯立即向二世呈奏。不过,此时的二世不喜欢听见说有人造反,更不愿意听见国家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负面消息,胡亥、李斯和朝廷里的其他大臣们,都没有把这次起义太当回事。紧接着,义军又从安徽打到了河南的陈县,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制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总体战略。随后,兵分三路攻秦。在这三路大军中,由“假王”吴广率领的起义军主力,西击三川郡属地荥阳,准备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

荥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拿下荥阳,就打开了通向关中的门户。再加上荥阳附近的敖仓,还囤积有大量粮食,攻下荥阳和敖仓,既可切断秦军粮草供应,同时也解决了起义军的军需问题。此时的荥阳,坐镇待战的正是三川郡守李由。两军相遇,智勇者胜,吴广大军在师出名门的李由面前止步了,不仅没有取胜,而且还处于下风。无奈的陈胜只能另派周文(也有说周章)率兵绕过荥阳,向西攻击秦函谷关,直到戏地(临潼境内)遇到章邯大军,随后就被章邯打得大败。在李由坚守的荥阳城外,久攻不下的吴广,被手下大将田臧杀害并夺权。在李由的配合夹击下,田臧被赶来的章邯大军攻破。随后,李由率军配合章邯,攻破陈县。公元前209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的陈胜,被他的车夫庄贾杀害。

此时的秦朝廷内部,赵高为了专权,已经逐渐的将胡亥隔离了起来,也开始逐步的设计陷害李斯了。赵高的手段很高明,让胡亥对李斯从平常的不舒服、反感再到厌恶,继而对李斯的忠信产生怀疑,以至于有了想收拾他的想法。据史载,赵高曾向胡亥诬陷说,李斯可能会叛变,主要理由是,陈胜和李斯是故人,陈胜率军过三川郡时,李由竟然不剿匪还任其胡作非为;据说李由和陈胜之间还有书信往来,不知是真是假。在赵高的唆使下,只信赵高的胡亥,在派人去调查李由通敌一事的同时,也将李斯下狱,并决定由赵高主审。事实是,李由面对陈胜的义军,在奋力抵抗的同时,还给李斯写来写信说贼人势大,希望中央援助。得势掌握了主动权的赵高,趁机给李斯编了一套谋反的罪状,用严刑逼迫李斯承认。忍受不了痛苦的李斯,向胡亥派来的使者承认了这些罪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精明的李斯算计得了国人,算计不过赵高,终究没能斗过胡亥身边的这个赵高,败得身陷牢狱,最后竟被诛三族并腰斩于咸阳。

陈胜兵败身死后,项羽和刘邦在项梁的命令下,率兵十万,与章邯战于濮阳。在李斯被下狱时,刘项大军与李由率领的秦军在雍丘相遇。只是不知,此时李由是否知道李斯已经被下了大狱?

按常理说,应该知道,只是知道了又能怎么做呢?不管他以前做过什么,想过什么,此时章邯率领的秦军正占上风,他自己不能也没有实力背叛朝廷,只能以战绩或者以战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李斯的清白,李氏家族的清白!当仗打到白炽化程度时,他什么都顾不上了,多重要的事情也只能等战事结束以后再说了。

李由率领的秦军,退入雍丘城内固守。这位李由大人,虽说是个官二代,但他更像是一条好汉,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拼死激战。在与楚军激战到第四天时,李由左臂中箭,血流如注。他拔出箭头,包扎好伤口后,继续指挥作战,毫不退缩。当日下午,雍丘城破。李由没有选择突围或者投降,而是率军继续与楚军展开巷战,直至战死。

战死后的李由,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像天神雕塑一般站立着,手握长矛,怒目圆瞪,让人敬佩不已。

英雄惜英雄,英雄敬英雄!雍丘城战事结束时,这个历来对秦军秦将恨之入骨,经常喜欢搞大肆屠杀的西楚霸王项羽,也从内心对李由产生了敬重,当即下令,派人将他的尸体送回上蔡老家安葬。

二世胡亥派出的调查使者王明、陈宗正到达雍丘时,李由已经战死。听闻了李由的战死经过后,冒死向二世呈奏说:“臣奉诏至关东,查三川郡守李由并无通寇之事。雍丘一战,为国捐躯,忠烈可嘉。”这算是给李斯、李由通敌谋叛案了一个平反结论。

李由的战死,也让我们看到,那个让后世以“五叹”笑话的李斯,他的儿子,也是有血性的!生在富贵家的公子哥们,拼起命来时,也是不含糊的! 这么一个天怒人怨的暴秦政权,还是有人能为它以死尽忠的!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