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南北朝历史 > 女人系列:这个女人说:“为后不如为那啥!”

女人系列:这个女人说:“为后不如为那啥!”

日期:2017-04-1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自武成崩后,数出诣佛寺,又与沙门昙献通。布金钱于献席下,又挂宝装胡床于献屋壁,武成平生之所御也。乃置百僧于内殿,托以听讲,日夜与昙献寝处。以献为昭玄统。僧徒遥指太后以弄昙献,乃至谓之为太上者。帝闻太后不谨而未之信,后朝太后,见二少尼,悦而召之,乃男子也,于是昙献事亦发,皆伏法。——《北齐书·列传第一》

译文:

自从武成皇帝高湛死后,胡太后多次出宫去寺院拜佛烧香,与一个名叫昙献的僧人私通。胡太后送了很多金银珠宝给昙献,还把高湛活着的时候用过的珍宝镶嵌的胡床也挂在了昙献屋子里的墙壁上。后来胡太后安排上百个和尚进皇宫,托词诵经超度亡灵,日夜和昙献睡在一起。昙献被赐号为昭玄统僧,昙献的徒弟远远看着太后和昙献在一起,戏称昙献为太上皇。皇帝听说太后行为不检,但不相信。后来去朝见太后,看到两个小尼姑,就要求这两个尼姑侍寝,结果发现都是男子,于是昙献的事情也被揭发,这些和尚都被杀了头。

南北朝时北方的北齐皇室是一个奇葩的皇室。兄弟轮流坐庄当皇帝,造反和淫乱因子盛行,皇帝眠花宿柳,皇后红杏出墙,弟杀兄、叔杀侄是家常便饭,欺嫂霸媳也不鲜见。

在这些奇葩中,有个女子,语不惊人死不休,说出了“为后不如为娼”的“豪言壮语”。

这个人就是北齐的胡太后。

就像有十好几个萧皇后一样,历史上有好几个胡太后。这里的胡太后是宁夏人,和北魏著名的胡充华太后有亲戚关系。胡充华是北魏政治家胡国珍的女儿,而北齐胡太后的老爸是胡国珍的曾侄孙。所以这里的胡太后应该叫灵太后胡充华一声“太姑奶奶”。

俗话说:破锅有破盖,先说说北齐胡太后的老公吧。

这个老公名叫高湛,当了四年皇帝,四年太上皇。高湛前面的皇帝分别是他哥高洋、他侄子高殷和他哥高演,至于再前面的他爹高欢和他大哥高澄,虽然是政权实际的操盘手,但毕竟没有正式当皇帝。顺便说一下,高澄有个儿子叫高长恭,就是冯绍峰演的那个著名的兰陵王。兰陵王应该管胡太后叫婶婶。

高湛最大程度继续了家族好色而疯狂的基因,深谙“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的“至理名言”,就在册封胡氏为皇后的当天,高湛看上了自己的嫂子李祖娥,李祖娥是高洋的老婆、高殷的妈,也是当过皇后和皇太后的。

就在李祖娥所住的昭信宫,高湛以杀死其儿子作为威胁,要和嫂子行乱伦之事,李祖娥担心儿子的性命,加上自己寡居之后也很寂寞空虚,于是半推半就成其好事。从此以后,高湛“乐不思胡”,经常在李祖娥那里夜宿,春风无数度。

当年,高洋就曾经逼奸过哥哥高澄的妻子,这也算是“家学渊源”了。

这边高湛忙得昏天黑地,那边胡皇后也没有闲着。你有李祖娥,我有和士开。

和士开是北齐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弄臣,是个风流隽朗的人物,善于舞槊,工于弹奏琵琶,算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了。身边有此美男,胡后早就垂涎欲滴,和士开想上位,自然也不推拒,于是,“妾有情,郎有意”,趁高湛与嫂子乱伦的机会,把握“空床期”,胡天胡帝。

高湛害怕老婆怪罪他与嫂子的关系,凡是胡后的要求他都毫不犹豫地答应,胡后乘机把情夫和士开捧上了黄门侍郎的高位。

和士开善于舞槊,胡皇后也想学槊,高湛便令和士开教导以后。当着皇帝的面,手把手教皇后,还和皇后眉来眼去,怎一个刺激了得。傻高湛在一边饮酒,还稀里糊涂地跟着傻笑,额骨头冒绿光还不知道。

高湛是个很不称职的皇帝,经常不上朝,偶尔上朝也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后来,更是觉得处理政事太累,不如做太上皇哈皮,听信了和士开的谗言,干脆禅位给太子高纬,二十九岁就当上了太上皇。再后来,他在酒色的道路上加速前行,没几年就病死了。

再看看嫂子的命运。

高湛夜夜睡嫂子,终于搞大了嫂子的肚子。为了遮羞,她拒绝了亲生儿子太原王高绍德的求见,见了面咋说呢?难不成说:“你爹死得早,我又给你添了个弟弟。”这都哪跟哪啊?

高绍德的耳朵早被风言风语磨出了茧子,讥讽道:“儿子也知道母亲肚子大了,因此不见儿子。”

过了一段时间,李祖娥生下一个女婴,生下后便主动溺死了这条无辜的小生命。高湛大怒,声称:“你杀我的女儿,我也杀你的儿子给你看看!”当着李祖娥的面,杀掉了自己的侄子高绍德。接着又痛殴嫂子,鲜血满地,血肉横飞。

之后,李祖娥幸运地起死回生,从此剃发为尼,与青灯黄卷为伴。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