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明朝永宁公主的生平,永宁公主是怎么死的?

明朝永宁公主的生平,永宁公主是怎么死的?

日期:2017-08-24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明朝有一女子,虽贵为公主之尊,但是婚姻大事由一个太监指手画脚,想和驸马为爱情鼓鼓掌也要看下人的脸色,成婚两月公主就守寡了,到死也没体会过什么叫闺房之乐,这个倒霉催的就是永宁公主。

永宁公主名朱尧瑛,是明穆宗的第四个女儿,母亲是孝定太后李氏,还是明神宗的亲妹妹。

万历十年,明神宗封胞妹朱尧瑛为永宁长公主,并开始为永宁公主选驸马。明神宗就把选驸马这事情交给了司礼监太监冯保。

大家可能会想永宁公主身份这么尊贵,她的驸马也应该是人中龙凤,才能配得上她。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里就不得不要说一下明朝坑爹的选驸马的规矩:驸马要从平民或者低级官吏中选取,不能是高门贵族的王公子弟们。而且,被选中的子弟的家族近亲中便不能有人出仕,已经做官的也得辞官回家。

明朝永宁公主的生平简介这样一来,公主选夫的范围就更小了,很多家族都不愿意娶公主,毕竟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以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明朝的公主甚至要比唐朝的公主都要难嫁出去。

虽然民间的世家大族、书香门第都对公主敬而远之,但是还有商贾之家,古代本来就“重文轻商”,能娶个公主与皇家拉上关系,可谓是一门稳赚不赔的买卖。

所以公主最终的驸马大多都是富家公子,人品不作保证,身体素质也不作保证,毕竟在主婚人眼里,银子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永宁公主也难逃这样的厄运,冯保在收受巨额贿赂之后,为身份尊贵的永宁公主选了一个身患痨病的富家公子梁邦瑞作驸马。

痨病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结核病,很难治愈,在古代,这就是绝症。冯保为永宁公主选的这个驸马其实就是一个必死之人。

但是冯保是宫中说一不二的宦官权臣,所以在他的掩饰隐瞒下,李太后还以为自己的女儿有了一门好亲事,听说驸马是个不错的好男儿。

没想到,梁邦瑞连一场婚礼都撑不下去。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梁邦瑞这个驸马就吐血昏迷了。在婚礼上见血是大不吉,但是在银子的驱使下,侍候的太监都说这是挂红吉兆。

驸马昏过去了,自然也没办法洞房花烛,所以公主和驸马就互相都没见过面就又分开了。分开了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又要说起明朝的又一大规矩。

一般的公主出嫁之后就会同驸马一同居住在公主府中,但是明朝的公主是个例外。公主尽管你已经出嫁了,但是除了新婚之夜公主可以住在公主府,其余时间还是要住在后宫中专门为出嫁公主准备的地方的。

所以此后驸马想要见见公主慰藉思念之情,就必须要进宫才行。进宫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想要见到公主还必须要过公主的嬷嬷这一关。

这嬷嬷知道因为这婚事,冯保这个大太监在驸马梁邦瑞身上捞了不少银子,所以她也想乘此机会好好敲诈一把。

来见永宁公主的梁邦瑞就被嬷嬷给拦下了,寒暄了一番,大概就是要见面礼的意思。梁家不缺钱,就给了,但是这嬷嬷贪心不足,竟然说见面礼的分量不够。

这把梁邦瑞给气着了,冯保是手握大权的太监,自己自然要恭敬礼让,你算个老几,干这么对我,便和嬷嬷理论起来。

奴大欺主不是说说而已,这嬷嬷竟然伙同一群太监把梁邦瑞给打了一顿。梁邦瑞这进宫不仅没有见到永宁公主,还挨了顿打。

而且,梁邦瑞这身体根本就经不起打,回家就大口大口地吐血,药石无用,便一命呜呼了。

在宫中住着的永宁公主忽然接到驸马梁邦瑞已经去世的消息,也是懵了,咋忽然就死了呢?我还没见过他呢!

明朝对女子的道德约束极高,尽管你是公主,但死了丈夫也没法再嫁,只能为丈夫守节。所以永宁公主直到去世也不知道什么是闺房之乐。

永宁公主 (明穆宗第四女朱尧媖)

永宁公主(1567年3月11日-1594年7月22日),名朱尧媖。明穆宗朱载垕第四女,母孝定太后李氏,明神宗朱翊钧同母妹,同母姐妹:寿阳公主朱尧娥、瑞安公主朱尧媛。

万历十年(1582年)3月15日,明神宗封胞妹为永宁长公主,并为之选驸马,由司礼监太监冯保负责。冯保在收受贿赂后选择京城中一位身患痨病的富家子弟梁邦瑞,首辅张居正极力赞同,李太后也被他们蒙在鼓里。婚礼当日,梁邦瑞竟鼻血不止,沾湿礼服,几乎不能完成仪式,而太监们竟还坚称是挂红吉兆。

梁邦瑞在结婚后又遭到太监、宫女屡次勒索,且被打骂,不到两个月(5月9日)便告身亡,永宁公主竟终生不识闺房之事 。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