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春秋战国 > 女人系列:一个影响历史的女小偷

女人系列:一个影响历史的女小偷

日期:2017-09-26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译文:

侯先生就让旁人离开,同公子秘密交谈,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如姬报仇雪恨的心志积蓄了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但没能如愿。为此,如姬曾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了那个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只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晋鄙的兵符交给了公子。

她,美貌如花,是一方诸侯的宠爱。

她,一诺千金,为报父仇不惜沦为小偷。

因为她,成就了一个英雄。

因为她,拯救了一个国家。

她,就是如姬。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喊赵薇出演齐秦”七国并立于世,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以信陵君为首的四大公子在当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著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中,信陵君魏无忌是理所当然的男一号,而身为女配角的如姬则是成败与否的关键人物。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赵国四十多万士兵被秦国挖坑埋了。赵国实力一落千丈。又过了三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形势非常危急。

赵国平原君赵胜的老婆是魏国的公主,是魏王和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于是姐夫向大舅子、二舅子多次求救。大舅子先是派了兵,后来又被秦国威胁,让军队在边境按兵不动。

接下来,二舅子登场亮相,从准备自杀式攻击到返回问计,从如姬盗符到椎杀晋鄙,“窃符救赵”的故事精彩上演。

我们在这里只讨论有关如姬的桥段。

首先,如姬是个生活在仇恨中的女人。父亲被杀的大仇,她始终放在心上,三年过去了,仍然不放弃,并且放出话来,只要谁帮忙报了杀父之仇,想让干啥就干啥。这就是她的弱点。没有这个弱点的话,后面的情节就无法展开,而这个弱点被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侯赢抓住了。

其次,如姬是个言出必践、不计后果的女人。黑白两道通吃的魏无忌出手了,能量果然非凡,派出小弟轻轻松松找到如姬的仇人,再派出小弟轻轻松松拿来仇人的脑袋,开始和如姬“讲数”了。如姬不是白痴,当然知道盗兵符的严重性,可是她一口唾沫一口钉,言出必践,照做不误,不计后果。

至于盗符期间如何香艳、如何惊险,请大家自行脑补。

盗兵符是件大事,总要收场。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当魏王发现兵符被盗,信陵君已经上路,他怒责如姬时,如姬是这么说的:“我爸给人杀了,你是白道老大,不能帮我报仇,现在黑白通吃的你弟弟帮我报了仇。我很感激,只恨没机会报答,现在有机会当然要照做。再说了,你姐姐姐夫求你,你左右为难,哭哭啼啼,我也看不过去。我听说混江湖的讲究拔刀相助,更别说咱们赵国和魏国还有亲戚关系。现在你不敢出手,你弟弟出手了,最后成就的其实还是你的名声。如果现在就对你弟弟动手,他要是打胜了,你咋办?”。

狡辩也好,大义也好,都不重要了。

虽然最后魏国军队成功解围邯郸,赶走了秦军,拯救了赵国,但魏无忌只是让将领带着魏国军队回国,自己在赵国寻求政治避难。作为魏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尚且不敢回国,只是一介女子的如姬下场就可以想见了。

如姬的下场当然不好,传闻一是被打入冷宫,传闻二是在父亲墓前自杀。无论哪一种,都谈不上善终。

我们现在可以说如姬是为了国家大义、报答恩情,置个人生死度外,可谓巾帼英雄。但在整个故事中,她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配角罢了。

也许没有如姬,还有其他什么姬。

因为如姬,信陵君威名远扬,而如姬则默默无闻了。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