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日期:2017-04-04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在弱肉强食的中国封建社会年代, 战争成了各路霸主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华夏大地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吞并之战,或者是对抗他国敌对势力的侵略之战,亦或者是开疆扩土的远征之战,战争都在用它独特的方式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而每一次战争都在历史篇章里书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第十位:关于羽白马坡之战

在三国时期中原争夺的最高潮上演了这么一个传奇,曹操以500兵和众老百姓面对袁绍的数千部队的一次奇袭。名将关羽于乱军中斩杀敌军主将颜良之首。

其双方兵力对比之大,对双方战局影响之大是古代战争史很少有的。关羽斩杀颜良直接遏制了袁绍军对中原地区的袭击,并为后来的官渡之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位:牧野之战

古代社会规模最庞大的一次战争。也是在军力数量极大反差的情况下,西周的军队战胜了商朝的军队。而在战争的过程中,出现的商军集体倒戈,成为古代战争历史的奇观。

第八位:曹彬灭南唐之战

宋朝是个武将匮乏的时代,但在杯酒释兵劝之前还是有一大批优秀将领存在的。曹彬就是其中一位。在中国全史,下度长江战役都是十分庞大的,两面的伤亡同样是十分惊人的。但宋朝的这次渡江战役却没损一兵一足,可算古代战争历史的一大奇观。

第七位:项羽的巨鹿之战

背水一战而求生。此战是霸王人生的辉煌篇章,一个天下无双猛将的闪光点。此战消灭了恐怖的秦朝军队的主力部队,是一个相当经典的战术范例。以一军之力消灭战斗力和兵力远胜于己的军队,这是古代战争史难以见到的

第六位:大明的两次北京保卫战

第一次。明朝30万军队在土木堡被瓦喇也先部队歼灭,皇帝英宗被活捉。瓦喇大军直扑北京,兵部尚书于谦临危受命,于乱军中立景帝,号集民兵誓死守卫北京城。经过惨烈的战斗,不但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且顺利迎回英宗皇帝,创造了北京保卫战的第一次神话。

第二次。比第一次北京保卫战更加凶险。在皇太极的数十万大军的猛烈攻击下,名将袁崇涣率领队伍艰难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第二阶段的胜利。然而取得这次胜利的军队居然不许进城,居然被友军用石头从城楼上面猛砸,这是古代战争少见的;最少见的是,袁崇涣在取得战役胜利后居然被下了大牢,这完全算得上古代战争最惨烈的奇迹。

第五位:东晋淝水之战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兵力最悬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明确记载到美国西典军校的中国战争史上最经典的战争之一。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指挥员体现出来的战争素养几乎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向。

而整个战役所带来的影响,也决定了此后近五百年的历史走向。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是战争史上战术应用的奇迹。

第四位:宋末襄阳之战

一个城守了十年,城里已经是弹尽粮绝,以至于到了人相食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在襄阳之战时,宋军巧妙的应用了地形优势,成功的阻止了蒙古军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击。

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专家,改进了投石兵器的攻击距离和准确率,顺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阳苦于后无援兵,内无粮草,宣布投降。此战是兵器改革的奇迹,也是汉族人民对抗侵略的奇迹。

第三位:霍去病战匈奴

霍去病18岁开始与匈奴作战,24岁暴病身亡,本身这个人就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奇迹,世界战争历史的神童。一个20左右的将军,创造性的指挥出当时机动力最高的骑兵部队,开拓河西走廊,以10000人消灭了号称有15万人口的两大匈奴部族。

在霍去病数次北伐匈奴的战争中无一败绩,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他的早死也悄然改变了后汉武时代的历史走向和东亚格局。

第二位:李靖3000铁骑过阴山

这是场扞卫之战,它扞卫的是大唐在东亚的地位,此战将一个崭新的帝国推向了世界的顶端。整个战役从发起到结束都极具突然型。

想象下,在长达近万里的边境线上,没有电话通讯,也不大可能有什么将领集体开会,然后各路总官集结兵力与突厥进行声势庞大的大兵团作战。

实际历史上的阴山之战发起是极具隐蔽性的,并且由个大总官的非常有效的战略佯动,使得李靖的部队顺利奇袭了吉利的大营。此战不但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使中国最辉煌的王朝屹立于世界东方近300年。

第一位:薛仁贵征战高句丽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