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趣闻 > 说说《红楼梦》中贾母到底喜欢谁?

说说《红楼梦》中贾母到底喜欢谁?

日期:2019-04-11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红楼梦》中贾母到底喜欢谁?

贾宝玉是荣国府的继承人,也是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心肝宝贝,他的婚配自然是头等大事。贾母会给他选谁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林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她当然喜欢,可是林黛玉身体娇弱,贾母不能不有所顾虑。那薛宝钗呢?其实贾母也不喜欢死气沉沉的薛宝钗,我觉得并不仅仅像有些研究者认为的是因为贾母和王夫人两大势力的暗涌,要不然无法解释贾母对王夫人的另一个亲戚薛宝琴的喜爱——那是真正的喜爱!

当四十九回天真美丽、才华横溢的薛宝琴来了,几乎所有人都立刻喜欢上了她,贾母见了更是立刻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要亲自养活。而且把珍贵的“凫靥裘”送给宝琴,还特地让丫头传话给宝钗“别管紧了琴姑娘,她还小呢,让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

宝钗的反应是,“忙起身答应了,又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前面一句话是开玩笑的,最后那句“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就很突兀,看得出宝姐姐从宝琴的得宠立刻联想到贾母对自己的不喜爱。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就更让人意想不到了。

大观园里赏雪,宝琴雪下折梅,好一幅仇十洲的《艳雪图》!贾母喜欢得不行,甚至向薛姨妈问起了宝琴的生辰八字。这是要求婚的节奏了!同为薛家小姐,宝姐姐在贾府这么久,贾母都对她不感兴趣,宝琴一来就热切提亲!

当然,我们都知道宝琴早已许配给梅翰林之子了,宝琴嫁给宝玉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贾母一直处于两种选择的煎熬当中。但是从向宝琴求亲未果这件事看来,可以断定,贾母心目中的孙媳人选不是黛玉,不是宝钗。黛玉身体孱弱,将来肯定无法胜任操持贾府家庭内务的大任。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家长,贾母只能忍痛舍弃黛玉。但是说到宝钗,大家都认为她是很能干,宝二奶奶的位子肯定游刃有余。既然贾母不得不舍弃黛玉,那宝钗是个很好的人选。可是贾母却两次否定了这个选择,第一次是在清虚观,第二次则是通过向宝琴求亲否定了宝钗!

贾府喜欢宝钗的人很多,但是,贾母不喜欢宝钗,她们根本是两类人!

贾母虽然年纪大,但爱热闹,既洞明世事,又懂得享受人生的乐趣,进退有度;而薛宝钗年纪轻轻,就抱朴守拙,才十五六岁,就像五六十岁的人一样心如止水。

那么,贾母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呢?

让我们数一数贾母喜欢的女孩(女人),有黛玉、王熙凤、探春、宝琴、秦可卿、鸳鸯、晴雯……这些女孩(女人)个性不同:黛玉敏感多情、凤姐泼辣诙谐、探春大气自信、宝琴阳光可爱、秦可卿温柔细密、鸳鸯心细志坚、晴雯心灵手巧……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聪明美丽,能说会道,好强能干,一个个都活泼泼的,充满生气——贾母自己年轻时肯定也是这样!

这就和老成、隐忍的薛宝钗完全不同。

经历过贾府盛世的贾母虽然读书不多,但眼界开阔、聪明睿智,诙谐有趣,对生活充满热情。她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都有,却收放自如,情理和谐。她年纪虽大,却依旧赏雪赏梅;她懂得隔着水音听音乐;她知道赏月要在山上;她知道怎样听笛才雅致;她懂得保养,俗务尽交给晚辈,却不失权威;她高高在上,说话行事却最接地气,她可以和王公贵妇交往,也能和平民村媪聊天……一句话,尘世的快乐她深得其中三昧!

而薛宝钗,既克制欲,也克制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中她抽到的花名签就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她有钱、有闲、有才华,却生生活成了一个无趣的人,天天不是教导黛玉“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就是教导宝玉关注“仕途经济学问”。金钏羞愤投井,她为安慰内疚的王夫人竟然说金钏自杀不过表明她是个糊涂人而已;救了她哥哥命的柳湘莲伤心出家,她却毫不在意。史湘云当她是亲姐姐,她却一声招呼不打说走就走了。宝玉挨了老子的打后,她可以手托棒疮药丸穿过整个大观园亲自送到怡红院,因为贾母会高兴;而贾琏同样挨老子的打,她却装傻说不知道,因为同情贾琏对她没有好处。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揣摩他人意图,细心体贴,一番话就能让高傲的黛玉对她感激涕零,但是她对别人从不付出真心真情。

所以,虽然不能选择心爱的外孙女林黛玉作孙媳妇,但活得有滋有味的贾母也不愿选择冷漠寡欲的宝钗。从个人说,是三观境界不同;从大局说,贾母深味走向没落的贾府最不缺的就是暮气沉沉的灵魂。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