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推崇《弟子规》这种玩意的人,都在想啥呀?

推崇《弟子规》这种玩意的人,都在想啥呀?

日期:2017-10-02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我很喜欢孔子他老人家。

若见了他,我乐意给他老人家鞠个躬、作个揖,跟他读书学习,提提问。

推崇《弟子规》这种玩意的人,都在想啥呀?

推崇《弟子规》这种玩意的人,都在想啥呀?

夫子是个正经人,而且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则他也许会对我凶,但不会伤害我,也不会坑害我。有问必答。

如果有时故意提出些坏问题,看他气得胡子掀动,大概也很有趣。

如果真的做得好,夫子是会反复夸的:“贤哉回也!”

夫子大体三观又很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夫子的《论语》开天辟地第一篇,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之后,要温习,要练习,很快乐。我年纪越长,越觉得这话说得好。学了什么,要实践了,才有趣,才不会忘。打游戏是如此,读书是如此,做饭是如此。

夫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以夫子是个挺宽容的人。吃不饱,住不安,他也不会介意;如果我讲究吃喝精细,他大概也不会骂我混账——只要我还是个君子。

夫子什么都会,他自己都说了,“多能鄙事”;而且兴趣广泛,听韶乐和武乐,“三月不知肉味”。可以想象,他一边吃着切细的脍,一边微笑着回忆那天听过的音乐。

这个好学的、博学的、热爱知识、多才多艺、馋、爱自嘲、相信知识与品德、语气活泼、辞藻明朗的山东萌老头啊!

但若有人举着《弟子规》这种东西,说这是儒家经典,要人来读背,那就扯臊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范进都中过举人。

哪位说了,不能以功名定高下,很好。《弟子规》本来是《训蒙文》。启蒙的蒙。即,是拿来给孩子启蒙用的。

当年给孩子启蒙用什么呢?答:《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弟子规》,也就是这类水平的东西。不识字的孩子,拿来读读练练口齿也行。里头的思想嘛,听过就算了。跟背《百家姓》差不多,可以练个贯口。比《百家姓》好的一点是,可以教点儿典故。但终究,还是幼儿水平。

至于文字水平?一来这玩意是个启蒙读物,二来这玩意作者是个秀才。所以呢,《弟子规》曰: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三个字三个字硬拗。这是要学唱快板么?按这个念,将来是要编莲花落么?

孔夫子的话: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夫子的原文朗朗上口,论其节奏;比起背乡村秀才三个字三个字硬搓的,舒服多了。

当然,《弟子规》里另有些玩意,都不是文藻问题了: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类似这种话,格调又低,文藻又差,气派又小,酸腐磨叽,贻笑大方。

差有一日之长者,好记好背而已。类似破玩意念多了,真会有人嘀咕:古人品位那么低?

哪位如果要教孩子读古文,那么:庄子司马迁的文采都很好,直接看便是。

你若要教孩子儒家道理,放着《论语》,哪里有《弟子规》什么事儿?

放着十三经不读,抱着《弟子规》不放,这好比不去博物馆看原画,却抱着印刷品和画册啃个不休。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并不多。拿《弟子规》当宝的诸位,那也最多就是清朝一个秀才的水平了——这就满足了么?

我并不算多崇奉儒家,然即便只从为人学文的角度,则《论语》,从辞藻音韵到态度,都比《弟子规》温和到位得多,也没有那么多磨磨唧唧。读《论语》会觉得孔圣人是个好老师,谈吐温厚,确实有德行;《弟子规》则二字尽矣:

小气。

就是个塾师翻来覆去,三个三个字,连吓带哄弄孩子呢。

所以《弟子规》这玩意,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当课外本读读练练口齿,也就罢了;若有人将其捧到经典地步,若非别有用心,就是对文章的品味比较恶劣。

还是放一段孔夫子与他正牌学生的对话。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想想啊,春暖天气,学生跟着夫子,穿新衣裳去外头洗澡,吹干,唱歌,当真快活。夫子会赞同这个事,说明夫子是个很可爱的人,不是个迂腐老头儿。比起治国之法则(子路和冉求们所言),他更着意这样温馨如画的景象。多可爱的老头啊。看看孔夫子和弟子们聊天时的文藻、内涵和语气,那真比《弟子规》之流,高到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明明可以直接读孔夫子这些敞亮的句子,何必去看《弟子规》里这些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之类闭目塞听的破段子呢?

——难道是要开班练说唱乐?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