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浅谈《红楼梦》五个书名的含义和意义

浅谈《红楼梦》五个书名的含义和意义

日期:2018-12-26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的五个书名尽在这一段文本中。

一、石头记

《红楼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假借神话讲人间故事,假借一块通灵石头,来讲贾宝玉的故事。它的一个写作手法即真真假假,假中寓真。表面上说,《石头记》是那块石头记的自己的故事,而实际上,《石头记》书名的含义应该是:石头即贾宝玉的故事。是石头的传记,而不是石头之所记,亦即不能把石头当成作者。甲戌本凡例中说:“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自譬”就是比喻假设,就不能当真。这个问题似乎是清楚的,其实不然。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大的分歧问题,即如何看待石头、神瑛和贾宝玉的关系,如何看待程高本第一回。诸多专家都认为石头与神瑛是两个神话、两个仙灵,认为石头不是指代贾宝玉,把通灵宝玉与贾宝玉割裂开来;指责程高本第一回“妄改”,把石头与神瑛“捏合”为一。但如果石头不是指代贾宝玉,则《石头记》就只能是石头所记的贾宝玉的故事,石头就只能是作者、记述者了。或者就只是石头而非贾宝玉的故事,这显然更不对。许多人也说通灵宝玉是自动摄影机、随行记者、叙述者、旁观者。实质上还是把石头当作作者,并以假为真,认为人间贾宝玉脖子上的玉石真的是一个仙灵,有记事功能,而且神通广大,无所不知。那么贾宝玉也就真的是神瑛仙人了。所以,从《石头记》书名的含义和逻辑推理来看,程高本第一回的写法也是完全对头的。

小说开头程高本说,“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庚辰本为“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这句话极为重要,但独甲戌本无。这里表面上说作者是假借石头来说《石头记》,而更深的寓意应是,作者是借“通灵”说法的寓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通了灵性,能看破醒悟,认清当时社会本质——来寓含贾宝玉的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或说是假借一个“通灵”石头暨石头“通灵”的神话,来象征贾宝玉的“通灵”形象和撰写贾宝玉的“通灵”故事。这里程高本和庚辰本两种写法的含义也是一致互补的;只有“推敲”和演变关系,没有真假和“妄改”问题。由这句话也可见,《石头记》书名与此书本旨及贾宝玉的形象是紧密相关的。

二、红楼梦

从表面文字来看,这里首先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红楼”二字。周汝昌先生认为:

雪芹用“红楼”一词,不过是白居易“红楼富家女”的用法,泛言闺房精室,本不是死话非指“两层的楼”不可。所以英译Red Chamber Dream,实得本意,而有人将“红楼”译为RedMansions,真是谬极!

在《红楼小讲》第三十二讲中周先生也说,红楼应指“富家女眷之居处”,而不能指“大富僚们的府第”。但《红楼梦》一书显然主要讲的是贾宝玉的人生悲剧,“红楼”一词怎能是指“闺房精室”呢?同时如仅这样解释,似也易与《青楼梦》相混。此外,“梦”字也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小说第一回,程高本说“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甲戌本中写石头求僧道携入红尘受享时,二仙劝道:“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里的“梦”指的是人生如梦,人生梦幻。它的含义主要是对红尘世道即当时社会的批判否定,并非“梦”字的字面本义,也不是宣扬“色空观念”,但也不能说“红楼非梦”,把历过梦幻的含义引申到自传说一边去。红楼也应联系“朱门酒肉臭”的“朱门”来理解,而不能局限于房间或大厦。它恰恰应指“大富僚们的府第”,而不是“富家女眷之居处”。所以《红楼梦》书名的含义不能仅从字面看,而要结合此书本旨和贾宝玉的形象来理解。它应是:一个叛逆者在官僚家族中的人生梦幻。英译名是否可译为“一个叛逆者(或意如“另类者”、“见弃于世道者”及“乖僻者”等)的人生梦幻”,或者直接译为“人生梦幻”“人生如梦”“由来同一梦”,再或者译为“一块通灵石头的故事”?松樵不懂英文,不知如仅从字面上翻译“红楼梦”,在英语读者中的感受究竟如何?这里所谈也仅是一点臆想式的商榷看法。网上有人说,《红楼梦》也很难找到确切的英语对等词汇,并列举了八种译名。但似均无从上述含义翻译。《红屋子里的梦》亦并不正确。网上又见到曾红梅女士一文:《从翻译限度理论看〈红楼梦〉英译本中专名英译的尴尬和出路》,可供参考。

另外,蔡义江先生说:“《红楼梦》是一部描绘风月繁华的官僚贵族大家庭到头来恰似一场幻梦般破灭的长篇小说……在警幻仙子说到有‘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时,脂砚斋批道:‘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又另有批说:‘红楼,梦也。’‘红楼’是富贵生活的象征,则书名《红楼梦》其实也就是‘繁华成空’的意思。”但是,二仙的那四句话及脂批“点题……”含义,主要是从贾宝玉的个人命运角度来讲的,主要讲的是贾宝玉的个人悲剧;而并不是从贾府的家族命运角度讲的,贾府的“家亡人散”也并不是悲剧。那香菱、金哥、瑞珠、金钏、晴雯、尤二姐、贾宝玉、林黛玉乃至李公子、石呆子等的悲剧的根源,恰恰还在于贾府等官僚家族。所以,不能把《红楼梦》片面单纯看成贾府兴衰的故事,也不能把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与贾府的“家亡人散”混为一谈。更不能抹杀贾宝玉与其封建家族的矛盾,特别是“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矛盾。也不能把《红楼梦》的主题片面和绝对化的归纳为“封建家族衰亡史”,并由此再引申并等同到“封建社会没落史”上去。《红楼梦》的反封建主题主要是通过贾宝玉等的人生悲剧及对贾府等官僚家族和当时社会世道的写照批判来表现的;而并不是绝对化的“贾府的衰亡史”。后四十回大量篇幅和重心也主要写的是衰败,而不是临末虚晃的辉煌。所以从“贾府的衰亡史”和“繁华成空”“家亡人散”悲剧说出发的对后四十回的指责,自身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同时综上亦可见,蔡先生把《红楼梦》书名及本旨的重心从石头即贾宝玉的悲剧,偏移到贾府的“繁华成空”“家亡人散”方面去,似亦欠妥。

三、情僧录

书中又创造了一个空空道人形象,并说是由他抄录了《石头记》并改题为《情僧录》,他自己也改名“情僧”。这个情节设计和道人名字也是十分巧妙深刻的。表面上他是一个抄传者,实际上他起着诠释小说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他与石头的对话,来讲述作者的创作思想。另一方面通过他引出空空十六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十六字是借用空空道人对《石头记》的领会,来对此书内容本旨作一概括。它是说:石头即贾宝玉,最初头脑空空,幻想红尘受享,但经过“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的历历生平,最后却“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由此“自色悟空”,认识到红尘社会并非是受享福地,只是苦海迷津。

这里的“情僧”二字也是极其精妙的。“情僧”就是贾宝玉的象征。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问甄士隐贾宝玉“何以情迷至此,复又豁悟如此”。“情迷”和“豁悟”就是“情僧”。后面甄士隐回答说:“历历生平,如何不悟?”这里之意与“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也相同。由这个“‘情僧’奇语”也可见书中前后主题之吻合一致。《情僧录》的含义也与《石头记》相同,也是指贾宝玉的故事。

在小说的最后,又借空空道人之口说此书“奇而不奇,俗而不俗,真而不真,假而不假”。这里包含着深刻意义。表面看书中写的是传奇故事、生活俗事,实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和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它并不是真人真事的实录,另一方面却完全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小说第一回说“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鲁迅赞为“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这里说的完全是严格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写作态度,并不能解为“自传说”的意思。从书中前后对现实主义的深刻和辩证认识来看,也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点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值得许多虚假文学、粗俗文艺借鉴。鲁迅说的“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也指这点。

小说最后又有空空道人与曹雪芹的一段双簧,说“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这段话也是深刻的。它有着故意遮掩、提醒阅者的意思。所谓“不知”也者,实为不便明道也。这正好暗示了此书干涉时世的本旨。另外也与“谁解其中味?”的意思相同。而最后一偈讲的“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就揭明并非仅是游戏笔墨。“由来同一梦”则是对“谁解其中味?”的呼应回答。它的含义就是对荒唐社会的否定,也是《红楼梦》书名的点题之笔。最后一句“休笑世人痴”则是对现实环境的伤感叹息和无奈沉痛之语,其意与“春恨秋悲皆自惹”“莫怨东风当自嗟”相似,也与《离骚》的沉痛苍凉尾声“已矣哉”(算了吧)相近。蔡义江先生说:“这样归结《红楼梦》,等于在取消它抨击封建主义腐朽意识形态的深刻的政治思想意义。自诩在原作思想之上‘更进一竿’的人,实在连‘竿子’都还没有摸到哩!”按照这种挑剔眼光,那前八十回的“春恨秋悲皆自惹”,“莫怨东风当自嗟”,岂非也是取消小说批判封建社会的意义?同时这里“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含义也是相互联系的,不宜断章取义。全面地、联系地看,完全得不出作者有取消反封建意识的含义。这里“更进一竿”的意义在于:“由来同一梦”一方面是对“谁解其中味”的呼应回答,是对此书本旨的高度概括,即对当时荒唐社会的否定,也是《红楼梦》书名的点题之笔。同时也是揭示世人痴的社会根源,进一步把批判重心指向整个封建社会。在《好了歌》中主要评说的是“世人”。这里则更进一步说,当时的整个社会就是“由来同一梦”,“古今一梦尽荒唐”,怎么能只笑世人痴呢?

四、风月宝鉴

甲戌本凡例中说《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这也是对的。但这里可能有更深的含义,即对当时的红尘和封建社会的历史也需要用《风月宝鉴》观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勿“以假为真”。第十二回镜子哭道:“……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这里可能有双关含义。表面上看,红尘社会是“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实际上则是孽海情天的虚幻荒唐之境。第一百二十回结尾空空道人寻人传书时,“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这与《狂人日记》中狂人翻看历史有相似之处。这里看似轻轻闲闲的一笔,完全可以反映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而才能写出“由来同一梦”这句高度凝炼深刻的话语。

第一百一十八回贾宝玉与薛宝钗辩论时说:“据你说人品根柢,又是什么古圣贤,你可知古圣贤说过‘不失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谁是那样的人)”这段话与《狂人日记》中“难见真的人”有相似之处。这里两人的激辩写得极其精彩深刻,最终薛宝钗的规谏说教彻底失败。贾宝玉仅仅把那“从此而止”四字单单的许可。连薛宝钗自己都心中狐疑,预感不祥。贾宝玉最后也是决然离家出走,“走求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而有些专家竟说这里写的是贾宝玉向薛宝钗“投降”,被薛宝钗“招安”,真是莫名其妙。这里两人激辩的深刻内容,以及后四十回的许多深刻文字——再例如第一百一十六回“真如福地”深奥的对联,第八十二回的“代圣贤立言”“诓功名混饭吃”,“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鳌”等,只有曹雪芹和鲁迅这样的严肃文学家暨思想家才能写出来。

五、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又一个特点是假借自我否定、使闺阁昭传的手法,曲线变相的批判当时的世道。故又有《金陵十二钗》之名,列举了与贾宝玉故事相关的主要女性。并紧扣书之本旨,说她们都是“薄命司”中人。书中唯一指明此名是曹雪芹所提。可能有借大旨谈情来掩盖干涉时世之意,亦便于和利于小说的流行。实际上五个书名可能都是出自曹雪芹之手。五个书名也各有其妙,兼容互补,当然总体来说,仍以《红楼梦》《石头记》为好为宜。

周汝昌先生说:“脂粉英雄这四个字是一部《红楼》的主题……脂粉英雄,是为了与‘绿林好汉’作对子。”又说“曹雪芹把女儿作为著书的主题”。但如前所述,《金陵十二钗》书名及“使闺阁昭传”的用意,主要是曲线变相的批判当时的世道,因为在当时世道下,相对于须眉男性,青春少女相对要单纯清净一些,地位也较低下,在婚姻爱情方面,也容易受到伤害。但同时作者自云中更主要的意思还是包含着作者的“一把辛酸泪”,自我否定也只是一种假借手法。从《红楼梦》小说内容看,书中最核心最主要的主角也还是贾宝玉。所以周先生的上述说法,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看法。《红楼梦》中唯一说王熙凤是“脂粉队内的英雄”,且并非就是褒义词——参见“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判词。至于其他众多女儿,基本都是薄命司中人,她们既谈不到是“脂粉英雄”,也根本不能与《水浒传》中风风火火,天王老子都不怕的绿林好汉“作对子”。此外,俞平伯先生曾有“为十二钗作本传”说,似亦欠妥。

这里的又一个相关问题是,许多人都根据脂批认为书中最后有一个情榜。刘心武还代曹雪芹“补续”了108+1个情榜名单。周汝昌甚至还说什么“男榜”“外榜”,并把“情僧”“妄改”为“情圣”。纯系无稽之谈。第五回警幻仙姑也明明说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面二厨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实际上即便是副册和又副册,不但书中并无实际的十二人名单,可能作者心目中压根也没有完全名单,此处也压根没有必要再去加上二十四个详细名单。它只不过是根据身份、地位的区别,有意设了副册与又副册的名目而已。副册应是指小妾或收房姑娘一类的角色,又副册指丫环奴才身份。刘先生把宝琴、尤氏、岫煙、李纹、李绮等放在副册,合适么?

小说最后有句话说:“此袭人所以在又副册也”——这句话的本意,应是说袭人最终未能明公正道的成为宝玉屋里人,像香菱一样进到副册,终于“枉自温柔和顺”,也只是和晴雯一样,排在又副册。诸多学者指责此句是封建节烈观思想,恐系错解之误。晴雯也在又副册,怎能认为说袭人在又副册就是责其不能守节的意思。同时由书中对王熙凤和晴雯的写照来看,其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区分标准,主要依据的是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不是品德高下的分类。袭人最终的结局,“从此又是一番天地”,也与第六十三回“桃红又是一年春”完全吻合。另外,许多先生都据脂批认为,袭人是在宝玉出家之前就已嫁给了蒋玉菡,这合理吗?她究竟是怎样和为什么离开宝玉另嫁的?是王夫人后悔那二两银子了,还是袭人自己要离开的?她既说“好歹留着麝月”,自己为什么不留下来。她为什么不与贾宝玉“有始有终”?这里究竟是后四十回写的合理,还是脂砚说的合理?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五个书名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作用,五个书名各有奇妙,并兼容互补,其含义共同围绕着书之本旨及贾宝玉的形象。这些书名及其解读也涉及到诸多相关问题。目前一方面似对这些书名的理解尚存在一些不足,另一方面对一些相关问题的看法也存在着误区。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