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京城庙会记往

京城庙会记往

日期:2017-04-12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京城庙会记往

  每年春节,京城里都要举办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庙会。要集中领略老北京的市民文化和风俗人情,逛京城春节庙会是最好不过的方式了。

  “庙会”何以得名呢?从字面上看,“庙会”的形成自然与寺庙有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举行”。北京《商业志(初稿)》,对京城庙会形成的历史这样描述:“庙会是由古代的社会发展来的,多是定期的商业活动,早先本来是以佞神进香为事,久而久之,因为香贩多而商贩云集,于是庙会一变而为临时市集。自明清起相袭至今,经百余年,不外乎是农业经济社会赶集的一种遗俗。这种集市多以寺庙为中心,商贩临时聚集在这里。所卖的商品多是四乡土产、日用百货、家庭用具和各种饮食小吃,也有花鸟鱼虫和玩具、迷信用品。此外,还有鼓词、相声、杂耍以及卜筮命相等……逢庙会时,小商贩常有好几百户到一千户,最小的庙会也有一百多户”。《商业志》上说的“社会”又称为玩“社火”,传统上指舞狮、舞龙灯等民间习俗,后又扩展到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太平鼓、耍中幡等文娱体育活动,这些成为庙会上必不可少的“节目”。

  京城的“庙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呢?《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一书里说,明清时期每庙祀、戒坛,北京各大寺庙都有庙会。据《西城之最》考证,京城里最早的庙会,是明代的“都城隍城庙”庙会。“都城隍城庙”,位于现在的西城区金融街。其遗址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寺庙,始建于元代,当初叫“佑圣王灵应庙”;明代永乐年间改名“大威灵祠”;清朝时才改称“都城隍城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北京风光的散文集——明代孙国敉所著《燕都游览志》上描写:“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互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第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西城之最》还摘录了一段也是明代的笔记《谈径》上的话:“庙市乃天下人备器用御繁华而设也,珊瑚树、走盘珠、祖母绿、猫儿眼,盈架悬陈,盈箱叠贮,紫金脂玉,商彝周鼎、晋书唐画,宋元以下物不足贵。又外国奇珍,内府秘藏,扇墨笺香,幢盆钊剑,柴汝官哥,洋缎蜀锦,宫妆禁绣,世不常有,目不易见诸物件,应接不暇,唯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商谈。”可见,明代城隍庙的庙会集市贸易多么繁盛。那时,城隍庙“在春节期间,还会举行城隍出巡活动,就是抬着城隍像游街,以视巡察民间,惩恶扬善”。现在这种习俗已逐渐演变成一些各具特色的游园活动,比如在庙会上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渊源,组织一些身着古装的列队游行。

  历史上京城庙会就多。《北京庙会史料通考》统计:老北京,大小各类庙会共有36个之多。《通考》介绍说:庙会这种特殊的商业活动形式在北京就特别多。从地区上来分,可分为城区和郊区的;从性质上分,可分为定期商业集市为主的和以烧香供佛为主的。那时,城区有五大庙会:广安门内的土地庙,崇文门外的花市集,阜成门内的白塔寺、护国寺,以及东四的隆福寺等。这五大庙会都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护国寺庙会和隆福寺庙会。这两个庙会位置在京城的“城里”,是热闹的商业中心。一个在东城,叫“东庙”;一个在西城,称“西庙”。特点是,这些庙会没有香客,主要卖刀勺、笼屉、铁锅、针线、布匹、衣裤、玩具和花草鱼虫、木器家具等市民生活日用品,完全是商业集市。郊区的庙会与城区庙会有所不同。虽然也出售各类商品,也有卖吃的和表演杂技的,但是,除了卖农村日用生活用品外,还主要卖农具和农业生产资料。这些城区和郊区的庙会都是常年的,哪个庙会何时举办,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人们把“逛庙会”,又像“赶集”一样,称为“赶庙会”。还有一些庙会平时没有,只有到一定节日才举办。著名的有:和平门外的琉璃厂厂甸庙会、东便门内的蟠桃宫庙会和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庙会。其中琉璃厂的厂甸庙会,也像现在京城里的庙会一样,只有春节期间才举办。这个庙会是沿袭明代东城区灯市口的春节“灯市”而兴起的。清朝停办了灯市口的“灯会”,这个庙会就转移到了位于外城的琉璃厂,发展成为老北京远近闻名的春节盛会。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