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日本人为什么素质高

日本人为什么素质高

日期:2017-11-19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日本人在古代隋唐代时期深受我国汉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礼仪,还是服饰、茶道等各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华夏元素。日本自己亦以“小中华”为荣,视其他各国(如荷兰、西班牙等)为蛮邦。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下日本人为什么素质高?

  为什么都说日本人素质高呢?看看下面的日本法律,您也就明白为什么日本人素质高了!

  1、出租车内呕吐

  违反民法

  判处罚款

  在日本乘坐出租车时,不管你喝了多少,如果不小心在出租车里吐了,那么抱歉,你又违法了。因为在出租车中呕吐违反了日本民法的『契约违反』,将被判处罚款以及赔偿出租车的清扫费用。

  2、插队

  100 万日元以下罚款+拘留24小时

  日本法律就是爱些管小事。若胆敢在日本排队插队,犯规者将会面临法律惩罚。根据『日本国轻犯罪法』的第1条第13号的规定,排队『加塞』根据情节轻重,将被处以100 万日元以下罚款甚至拘留24小时。

日本人为什么素质高

  3、决斗罪

  判处6个月以上2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这是很多人来日本多年都未见过打架的原因之一)

  武士道曾在日本风靡多年,因此决斗是常有之事,就好像武侠小说那样,高手过招,一比高下,会选择决斗。然而在当今的日本,决斗恐怕是难以觅迹了。因为日本公共安全法规定,无论因为什么原因,通过暴力的手段进行个人对决的行为违反了『决斗罪』,将被判处6个月以上2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4、在公园吐痰

  处以1000到10000日元罚款

  犯罪前科记录在案

  『日本国轻犯罪法』规定,在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吐痰,将被处以1000日元以上,10000日元以下的罚款,并且会记录在个人的犯罪前科上!是的,吐口痰被抓现行的话,你就有犯罪前科!更恐怖的是,这只会在你的个人档案『犯罪前科』一栏里写上一个『有』字,而不会去注明你是偷窃杀人,还是仅仅因为在公园吐了一口痰!

  5、不经许可擅去南极

  处以50万日元以下罚款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引向南极,『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的环境引发了各国的关注。日本向来以最积极的环境保护者的姿态示人,自然也不会落后。日本『南极环境保护法』规定,日本公民想去南极必须向相关机构提交登录南极申请书,在经过4个学时的『南极环保相关知识』的紧急培训、并且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批准前往南极;否则,将被处以5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以示警告。

  6、不安规定时间投放垃圾

  处以5年以下监禁外加1000万日元以下罚款

  日本一些区政府施行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有着明确的说明:星期一扔可燃,星期二扔不可燃,星期三扔瓶罐类....如若不按规定分类分期扔垃圾,且不小心被逮到,那么,不好意思,你又违法了,等着你的是超狠的处罚——根据『日本国废弃物处理法』规定,非法投放垃圾者,根据情节严重与否,处以5年以下监禁外加 1000 万日元以下罚款,折合人民币有60万呐!还要监禁!

  7、昧下多找的零钱

  触犯『欺诈罪』判处罚款甚至监禁

  在日本,当你发现了找零找多了,而一声不吭昧下多找的零钱的话,将会违反日本民法中的『欺诈罪』,根据情节判处罚金甚至监禁。

  8、爬电线杆

  赔偿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及1年以下监禁

  日本民法规定,要爬电线杆必须拥有『国家电气主任技术者』资格证,即类似于中国的『电工证』。在获得资格证之前,擅自攀爬电线杆将会违反日本民法规定的『资格外活动违反罪』,将被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比如造成大范围停电之类,不单要罚款,还会赔偿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1年以下监禁。

  9、酒驾

  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外加100 万日元以下罚款,3年以上10年以内无法再取得驾照

  日本将酒驾归类到刑事犯罪中的『日本国道路交通法』规定:饮酒驾驶将被吊销驾照,并处以10年以下有期徒刑,外加100 万日元以下罚款,同时3年以上10年以内无法再取得驾照。

  10、劝酒

  处以48小时以下监禁1万日元以内罚款

  如果你喜欢喝酒,那么劝酒这一套千万别带来日本。因为日本『防止醉酒扰乱治安法』第二条规定,强制劝酒行为将被处以48小时以下监禁,1万日元以内罚款的处罚;如被劝酒者酒驾或因酒肇事,劝酒者同罪!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