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欧洲历史 > 间谍之王理查德·佐尔格的死因

间谍之王理查德·佐尔格的死因

日期:2017-04-26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拯救苏联的间谍之王理查德·佐尔格是如何暴露被杀的?下面是古宫历史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间谍之王理查德·佐尔格的死因,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间谍之王理查德·佐尔格的死因:

  理查德·佐尔格是二战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大名鼎鼎的二战谍王,被誉为“最有胆识的间谍”。

  佐尔格搞情报的手段非常厉害,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传奇情报生涯:不撬保险柜,但文件却主动送上门来;不持枪闯入密室,但门却自动为他打开。

  在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前夕,佐尔格向苏联发出了战争警告:“进攻将在1941年6月22日拂晓全面展开”,但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予理会,结果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在苏联危急的关头,佐尔格又向苏联发出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日本政府决定不同苏联交战!”斯大林在获得这份无比宝贵的情报后,迅速抽调远东军队到欧洲方向,包括精锐的5个步兵师和3个坦克师,这些坦克师装备的都是有名的T-34坦克,这支生力军投入战场,向在莫斯科城下筋疲力尽、伤亡惨重的德军杀去,德军哪里还能招架得住,于是出现了令全世界目瞪口呆的一幕:号称天下无敌的德军在苏军的凌厉反攻面前,从莫斯科城下踉跄败退,其常胜不败的神话有如泡沫一般地破灭了。

  佐尔格就德国要发动对苏战争提出的警告和日本不会在西伯利亚采取行动作出的准确判断,已作为谍报活动的典范被载入史册,作为经典案例被载入了情报教材。

  1895年10月,理查德·佐尔格出生在苏联高加索地区一个油田附近的小镇,他父亲是位工程师,为一家瑞典诺贝尔利息投资的石油公司工作,当理查德3岁时,全家迁往德国,在柏林郊区利奇特费尔德的一个大宅院里定居,在9个孩子当中理查德最小,在男孩子中排行第四。

间谍之王理查德·佐尔格的死因

  1914年,佐尔格应征加入德国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3次负伤,据考证,佐尔格1916年在医院养伤时与左翼社会党人多有接触,思想日益倾向进步;1916年10月,佐尔格就读于柏林大学经济系,他除了学习外,还参加了有组织的革命运动;1918年元月,佐尔格正式退伍而就读于基尔大学,攻读国家法和社会博士,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1919年,佐尔格加入德国共产党。

  1933年9月,举止高雅,气度雍容的佐尔格受苏联情报机关之命来到日本东京,开始了其波诡云谲的间谍生涯。

  到东京后,机智聪明的他很快成为德国陆军武官奥特的私人秘书,并建立了自己的“拉姆扎”小组,佐尔格和他的间谍小组获得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情报,他们不仅获得了德国进攻苏联的确切时间,而且还大胆预测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方向是“南下”而不是“北上”,正是根据这一情报,苏联的武装力量得以重新部署,从西伯利亚将大批部队调往西线保卫莫斯科。

  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令敌人恨之入骨而又无可奈何的小组以及其核心人物佐尔格,最后竟然会栽在一个小小的打火机上面。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佐尔格经常出入一家叫“浅仓舞”的酒吧,去得多了,他和酒吧的一位侍女熟识了起来,这位日本姑娘名叫石井花子,一天,当花子一个人待在佐尔格的房间里时,想抽支烟,花子打开了佐尔格办公桌上的一个抽屉,想找找看是否有火柴或打火机之类的东西,使她喜出望外的是,里面有一只极为漂亮的打火机,她点燃了香烟,顺手将打火机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事后,佐尔格追问起,她却不承认。

  由于在佐尔格的住处附近经常出现发报机信号,日本警察组织特高课的特工们对这一片监视了很久,他们逐渐对佐尔格怀疑起来,但由于佐尔格是“友邦”德国公民,贸然动手可能会引起两国外交纠纷,于是决定首先从佐尔格的女友花子身上打开缺口。

  一天晚上,花子与佐尔格幽会后回家时,被特高课“请”进了警察局,她如实把与佐尔格认识的经过,佐尔格为她买钢琴、租房子的事情讲了出来,除了经济原因值得怀疑以外,别的没有什么构成间谍的罪证。

  搜查花子的房间警察们也几乎一无所获,但是他们发现了花子从佐尔格住处拿来的那只打火机,请反间谍专家拆开一看,这原来是一架微型照相机,特高课确信佐尔格是一名间谍无疑,于是马上逮捕了他,又根据他平时和别人来往的情况,将整个“拉姆扎”小组一网打尽了。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