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欧洲历史 > 雅典民主政治介绍

雅典民主政治介绍

日期:2017-04-2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雅典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曾对民主制度做过经典的阐述:"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度……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雅典民主政治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雅典民主改革的深化

  希波战争第一阶段结束后,无论是提洛同盟成员还是非提洛同盟的城邦,都有许多摆脱了本国的贵族统治,建立起民主政府,如影响较大的底比斯、阿尔哥斯、叙拉古等邦。希腊民主政治因此进入了繁荣时期。在众多实行民主政体的国家中,最为典型、留给后人材料最多、在世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雅典。克里斯提尼确立民主制之后,雅典的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公元前487年,雅典对选举法进行改革,预选执政官的方法由投票改为抽签,当选执政官的资格下移到第二等级公民。公元前461年,平民领袖厄菲阿尔特的民主改革法案获公民大会通过,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只给这个曾经权倾雅典的机构保留了个别司法权力。至此,雅典三个民主机构,即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完全摆脱了贵族会议和执政官会议的制约,独立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公元前457年,在平民政治家伯利克里倡导下,执政官当选资格进一步下移到第三等级公民。公元前443年,伯利克里成为首席将军,并连选连任此职多年。在他的领导下,民主制更加完善。虽然当选高级公职的财产资格限制未正式废除,但实际已失去意义。历史上把雅典的这一时期称作"伯利克里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雅典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曾对民主制度做过经典的阐述:"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度……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弃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这段话中的"一切人"当然只是指公民集体的成员,而非其他社员成员,民主对后部分人始终是一种压迫。但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条件下,雅典等希腊城邦把国家的管理权交给了社会上相当多的成员,而不问其出身、门第和财产所有权的多少,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将军职用举手表决),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思想,这是古希腊人的伟大创举。

  在雅典民主机构中,凌驾一切的是公民大会。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多重职能,每年召开40次,大会由500人议事会主席团主持。议事会依部落分为10个主席团,通常每个主席团一年主持4次公民大会,主持的次序是由抽签决定的,而且4次公民大会的议程和基本议题是固定的。如第一次大会的头项议程一定是对现任公职人员的工作进行民意调查,就其去留问题实行表决。这意味着雅典公职人员在其一年任期内要经受10次任职审查,在每个主席团任期内均有可能被解职。公民大会在太阳升起后举行。年满20岁的守法公民均可参加。遇到难以决定的议题时要进行大会辩论,凡没有严重道德缺陷的与会者都可上台发言。主席团根据辩论的情况最终把议案交大会表决。

  500人议事会是大会的常设机构,除为大会准备议案外,10个主席团还轮流值班,处理日常重大事务。主席团还抽签选出一名主席,任职一天,负责召集会议和保管国玺及国库、档案库的钥匙,实际是这个民主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民众法庭是第三个重要民主机构,成员由30岁以上的公民通过抽签选举产生,负责审理绝大部分刑事和所有民事案件。为了避免以权谋私,10个民众法庭分别由抽签决定,判决则由每庭的500名审判员通过秘密投票产生,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即便再有权势的人物也无法干预法庭的审判。例如,在伯里克里担任首席将军的时代,他的好友菲迪亚斯曾受到民众法庭的审讯。伯利克里出庭为朋友作证,甚至在申诉时声泪俱下,但法庭仍判菲迪亚斯有罪。

  雅典还有多达数百人的各级具体主管部门,每个单位由10人组成,通常自10部落抽签产生,如司库官、公卖官、城市监督、市场监督、港口监督等。其中10将军会议是最重要的机构,在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这个机构不仅具有军事职能,而且还有行政职能。执政官则失去了过去的权威,变成只是参与民众法庭审理活动和组织各种宗教、节庆、比赛活动的官员。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