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美洲历史 > 铁幕演说的影响

铁幕演说的影响

日期:2017-07-2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铁幕演说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言辞激烈的指责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演说,这次演说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对美英等帝国主义大国,还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都是一个明显的对立的信号,下面小编就介绍一下铁幕演说的影响。

  铁幕演说的背景

  铁幕演说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与美国总统杜鲁门经过充分沟通之后的一次演说,这个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公开的指责苏联的扩张,希望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采取一切除武力进攻之外的措施对苏联进行遏制,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综合实力重整之后的背景下的一次反苏反共演说,下面介绍一下铁幕演说的背景。

  铁幕演说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整个世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遭受到战火的破坏英国已经从第一号的世界强国地位上沦为二等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在战后面临着重振经济和战后重建的艰巨任务,而美国本土由于没有遭到战火的破坏,而且在第二次世界之中大发战争财,出售给各个交战国军事和民用物资,所以在战后成为了第一号的帝国主义强国,美国随着自己经济力量的提升,希望能够成为世界的霸主,希望能够左右整个世界。

  英国则为了能够完成战后重建工作和提振经济的任务,亟需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并且英美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内的两个大国,同样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充满了敌意,两个国家都希望能够遏制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势力扩张,共同的政治体制和共同的政治需要,加上互相之间的需要,使得英美两个国家迅速的走到了一起,于是在杜鲁门总统的精心安排之下,丘吉尔说出了美国政府想说而不便于说的心声。

  铁幕演说的影响

  铁幕演说的影响一:首先铁幕演说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经过长时间的会谈之后发表的一次演说,所以说虽然话是丘吉尔说出来的,但是也代表着帝国主义第一强国美国的心声,铁幕演说可以说代表了二战之后美英等帝国主义大国对战后局势的一种态度,宣示了美英已经成为了同一阵营内的战友,英美两国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英美之间从此结成了对抗苏联的联盟。

  铁幕演说的影响二:铁幕演说是西方等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公开的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横加指责,铁幕演说之后引起了苏联的强烈的反应,斯大林说,丘吉尔“现在采取了战争贩子的立场”,美国的朝野也大为震动,杜鲁门却非常的高兴。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冷战”所发出的最初信号,可以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冷战从此拉开了序幕。

  铁幕演说的影响三:铁幕演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政界一位最有身份的人对苏联进行的最公开、最大胆的指责,这次演说虽然没有引起战争,但是却对后世影响深远,最起码铁幕一词从此便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有关东西方对抗的专有名词。

  铁幕演说标志着什么开始

  铁幕演说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访问美国的时候发表的一次演说,在这次演说中丘吉尔公开的指责苏联的对外扩张,明确的要求英国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结成联盟采取一些除武力之外的措施对抗苏联,铁幕演说标志着什么?铁幕演说标志着美苏两个大国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标志着两大阵营的冷战拉开大幕。

  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信仰的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而英美等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英美等国充满了敌视,因为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等等各个方面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英美等国家都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来说是一个威胁,因为在英美等国家的共产主义力量也希望能够掌握政权,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希望更多的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英美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信仰上的矛盾。

  同时苏联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美国在世界上的一举一动都具有很大的牵制作用,所以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一个强大的苏联出现与自己争霸世界,因此英美希望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苏联。

  铁幕演说标志着什么?铁幕演说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立正式开始,冷战从此之后拉开了帷幕,此后的四十年里,双方敌对情势逐渐的升级,各种军备竞争愈演愈烈。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