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说说令康熙至死难忘的祖孙情

说说令康熙至死难忘的祖孙情

日期:2019-02-24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timg.jpg

康熙帝玄烨的皇室大家庭里,与玄烨感情最深,对他一生影响最大,他至死都难以忘怀的,不是他的生身父母顺治帝与孝康章皇后,也不是哪位后宫佳丽,或儿女皇孙,而是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玄烨与祖母之间的深情,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之家的祖孙关系中,绝无仅有。

五台之行

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的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建有很多喇嘛寺庙,位于菩萨顶的寺庙,即为其中之首。有清一代,特别是清初,统治者对五台山喇嘛寺庙极为重视,多次出资兴修,并派人直接管理。

孝庄自幼笃信喇嘛教,去五台山菩萨顶礼佛,是她多年的夙愿。凡是祖母所想,玄烨无不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康熙二十二年二月,他率领皇太子胤礽前往五台山,抵达菩萨顶,住了四天。其间,玄烨除去拜诣神佛,为祖母“致祈景福”外,还颁发帑金,修缮五台山庙宇,“御书匾额,以次颁布”,(《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073页。)并为不少寺院亲笔撰写了碑文。他返京后,即令工部修整从京城去五台所经道路、桥梁。这显然是为孝庄的五台之行做各方面准备。

同年九月初,一应修治刚刚竣工,玄烨随即奉祖母前往五台山。此行他还特意叫上哥哥和硕裕亲王福全、弟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以便途中能更好地照顾祖母。

九月十三日,途经涿州。玄烨因长城岭一路山径险峻,率侍卫及祖母身边的太监赵守宝先行前往,亲视所修道路,命福全、常宁随祖母后行。十九日,玄烨行抵菩萨顶,第二天即奏书祖母,详报路途情况。他写道:“銮驾既已到此,臣岂不欲太皇太后圣祖母至菩萨顶瞻礼,但极危至险之处不行奏明,为孙者不能即安也。”并恳请祖母:是否前来,“仍询太监赵守宝定夺”(《圣祖御制文一集》第15卷,第19页。)。表现出对祖母的体贴与敬重。

九月二十二日,玄烨“特赴长城岭,用辇亲试”。果然,由于山势过陡,抬轿之人站立不稳,难以攀登。玄烨返回后如实禀告祖母,但孝庄仍不愿放弃多年的愿望,就此止步。玄烨理解祖母的心情,不愿让祖母失望,尽管他明知难以攀登,还是谕令抬轿校尉及随侍内监等勤加演习,小心扈行。(《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072页。)

九月二十四日一早,玄烨至祖母行宫请安后,起驾出发。行至长城岭,因山路崎岖,乘车不稳,改为暖轿,他本人侍从左右,亲督校尉及随从人员等前后扶掖,以备不虞。孝庄见抬轿之人步履艰难,于心不忍,执意易车。玄烨不得已听从了祖母的要求,同时又暗自“命轿近随车行”。走了不远,一直跟在车旁的玄烨见车身不稳,请祖母仍改乘轿。孝庄早已后悔,无奈地说:“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即至?”不料话音未落,玄烨已让人将紧随车后的轿子抬到祖母身边。孝庄喜出望外,抚摸着孙儿的脊背,连声称赞说:“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许多年后,玄烨还将此事作为臣子“尽心体贴君亲”的例子,讲给皇子们听。他说:“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庭训格言》,第10页。)玄烨的确以自己的行动,做到了这一点。

“历岭路数盘”后,孝庄感到难以继续前行,终于对孙儿说:“岭路实险不可度,吾及此而止,积诚已尽。五台诸寺应行虔礼者,皇帝代吾行之,犹吾亲诣诸佛前也。”(《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072页。)玄烨令福全等扈从祖母先行返京,他本人则于九月二十五日再次来到菩萨顶,遵慈旨“代礼诸寺”。十月初二日,玄烨追上祖母一行。七天后,祖孙平安抵京。

虽然孝庄亲至菩萨顶礼佛的夙愿,最终未能实现,但她让玄烨为之代礼,一路上又备感孙儿的至诚体贴,这些都足以大大减轻其内心的遗憾。

孝庄去世后,玄烨还曾数次驾幸五台山。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授与菩萨顶真容院喇嘛丹巴格隆“清修禅师”封号,让其“仍提督喇嘛僧众,朝夕赞宣”,并亲撰《谕清修禅师都纲喇嘛丹巴格隆》一文。《圣祖御制文二集》第17卷,第7页。四十年五月,他又写下《清凉山新志序》,记述五台山的历史沿革。这些做法,都体现出他怀念祖母,不忘祖母遗愿的苦心深意。

痛失祖母

古今中外,晚辈对于自己最依恋的年长之人的感情,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其健康状况的极大关注上,玄烨也是如此。随着孝庄年事不断增高,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祖母的身体。祖母稍有违和,他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担忧与恐惧;祖母一旦痊愈,他便如释重负,心喜若狂。为使祖母康健,去除病灾,玄烨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比如他曾分别于畅春园和南苑,建造恩佑寺和永慕寺,以给祖母祈求福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他亲自居景山斋戒祭星,为祖母祝釐,并派遣近御侍卫关保,偕同慈宁宫首领太监牛之奇、乾清宫首领太监顾文兴,“祭星三年”。(《清圣祖实录》第101卷,第8页。)然而,人的生老病死乃客观规律,玄烨的愿望与所做一切,并不能扭转孝庄身体日渐衰弱的趋势。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冬天,是玄烨一生永难忘怀,感情历程中最痛苦的日子。正是在此时,他平日最为担心,不愿想也不敢想的事,终于发生了。

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5岁高龄的孝庄“旧症复发”,“疹患骤作”(《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1715页;第2册,第1687页。),病势凶猛,不同以往。从这一天起,玄烨理毕政务,便立即趋至慈宁宫侍疾。他守侯在祖母的床边,“衣不解带,寝食俱废”,为祖母“徧检方书,亲调药饵”。(《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686页。)孝庄入睡时,他“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689页。)孝庄心疼孙儿,多次让他回宫休息一下,但玄烨执意不肯稍离。他“惟恐圣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备,故凡坐卧所须以及饮食肴馔,无不备具”,就连米粥也准备了30多种,以供祖母所求。孝庄因“病势渐增,实不思食,有时故意索未备之品,不意随所欲用,一呼即至。”见孙儿如此殷切周到,正受病痛煎熬的孝庄不禁老泪纵横,她抚摸着玄烨的肩背感叹道:“因我老病,汝日夜焦劳,竭尽心思,诸凡服用以及饮食之类,无所不备。我实不思食,适所欲用,不过借此支吾,安慰汝心,谁知汝皆先令备在彼,如此竭诚体贴,肫肫恳至,孝之至也。惟愿天下后世,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庭训格言》,第62页。)

为挽救祖母的生命,玄烨“在宫中无日不竭诚默祷”。十一月二十七日,他下诏刑部,除十恶死罪等重犯外,其余一概减等发落,希望能以此好生之德,感动上苍,保佑祖母转危为安。然而,孝庄的病情仍在加重,“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687页。)。万般无奈之下,玄烨不顾众臣反对,断然采取了一项举措。

十二月初一日凌晨,寒风刺骨。玄烨率王公大臣从乾清宫出发,步行前往天坛致祭。事前他亲自撰就的祭文中说:伏恳苍天佑助,“悯念笃诚,立垂昭鉴,俾沉疴迅起,遐算长延。若大数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读祝版时,玄烨跪在坛前,滴泪成冰,在场王公大臣无不感泣。(《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687—1688页。)34岁的玄烨竟乞求上苍,以减少他本人的寿命为交换,尽可能地延长孝庄的生命,足见他对祖母感情之深,依恋之至。

可是,玄烨的赤诚并没有感动上苍,这次不同寻常的天坛之行,未能取得他所期待的效果。整整30年后,他向皇子、大臣们痛心地回忆说:“昔年曾因干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至第四日,步诣天坛虔祷,油云忽作,大雨如注……。朕自谓精诚所感,可以上邀天鉴。后太皇太后不豫,朕以保育恩深,益復虔诚步祷,请减己算,为圣祖母延年,讵意竟不可回。朕以此抱痛于心,知天道幽远,难可期必。朕为圣祖母,不能祈求永年,而为民请命,即使天心有感,能不负惭于中乎?自此以后,每遇求雨,朕但于宫中斋戒,不复躬亲祈祷。此意从未告人,诸臣所未知者也。”说到这儿,已两鬓染霜的玄烨“流涕鸣咽,不能自止。”(《清圣祖实录》第275卷,第13—14页。)由于为祖母延长寿命的愿望未能实现,玄烨从此放弃亲诣天坛求雨的做法,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祖母之死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她嘱咐玄烨:“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圣祖实录》第132卷,第19页。)她知道孙儿对她的感情,担心孙儿过度悲伤,特在遗诏中指出:“惟是皇帝大孝性成,超越今古,恐过于悲痛,宜勉自节哀,以万机为重”。“其丧制,悉遵典礼,成服后三日,皇帝即行听政。”又叮嘱身为皇太后的儿媳:“我病若不起,皇帝断勿割辫。”(《清圣祖实录》第132卷,第9—13页。)

尽管玄烨已有精神准备,但事情真的到来时,仍然难以承受。孝庄逝世后一连十余日,玄烨昼夜号痛不止,水浆不入口,以至吐血昏迷。他违反清朝后丧,皇帝例不割辫的祖制,不遵祖母遗旨,不听皇太后劝告,毅然割辫;又拒绝臣子关于“我朝向日所行,年内丧事不令踰年”的奏告,决定将孝庄梓宫安放在慈宁宫内,直到翌年正月十一日发引。(《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696页。)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春佳节,玄烨坚持于慈宁宫为祖母守丧。他“每念教育深恩,哀痛实难自禁”,恸哭不止如前。(《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1706页。)正月十一日,孝庄的梓宫被迁往朝阳门外殡宫,发引时,玄烨“割断轿绳”,坚持步行;途中每次更换抬梓宫的扛夫时,也“必跪于道左痛哭,以至奉安处,刻不停声。”(《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1711页。)玄烨执意为祖母持服守丧27个月,后经百官士民再三劝奏,才勉强同意依照祖母的遗嘱,“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清圣祖实录》第32卷,第9页。)

连续60天“不宽衣解带,犹未盥洗”的侍疾、守丧生活与巨大悲痛,几乎摧毁了玄烨的身体,他“五内怔忡恍惚”,“足疾虽痊,旧疴丛生”。直到正月下旬,“力疾御门理事”时,还需“令人扶掖强出。”(《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1715、1720页)困扰玄烨晚年的高血压及心脏病等疾患,就是此时落下的病根。

康熙二十七年四月,玄烨亲自护送祖母的梓宫,前往遵化孝陵以南刚刚建成的暂安奉殿,恭视封掩。

孝庄去世后,玄烨谕令礼部并传谕诸王、大臣:“太皇太后祭物,俱照世祖皇帝往例。”(《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699页。)表明祭祀孝庄的规格,完全同皇帝相埒。

刻骨铭心的思念

有人说,时间是冲淡哀思,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然而对玄烨来讲,这一良药竟失去了作用。孝庄死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他自己也离开人世,整整35年,1.2万多个日夜,他时刻没有忘怀祖母,始终没有从追念的痛苦中真正解脱出来。

很长一段时间,玄烨不愿再经过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甚至不愿再从与通往慈宁门的永康左门遥相对应的隆宗门出入。每当必须路过时,便绕道而行,以免触景生情,令人心碎。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底,他对大臣们说:“从前诣两宫请安,皆于起居注记档。今诣(皇太后)宁寿宫请安,朕因不忍过慈宁宫,故从启祥门行走。但此系宫禁之地,外官无由得知。此后每次请安,著令太监传谕敦住,仍令起居注官记载,其不忍由隆宗门行走之故,亦令谕侍郎库勒纳知之。”(《清圣祖实录》第134卷,第16页。)

玄烨对祖母的感情,给传教士白晋留下极深刻印象。他写与法王路易十四的秘密报告中说:“像(康熙)皇帝那样最出色、最典型的孝道,甚至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正因为唯有太皇太后曾对他有养育之恩,所以皇帝对她在一切方面的体贴、顺从也达到了使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在(太皇太后死后)整整三年中,皇帝不仅节制自己,而且还禁止王公贵族的各种娱乐”。“同时,他还每年多次去远处的陵墓,悼念太皇太后,以他的种种孝敬使死者感到欣慰。三年丧服期满后,皇帝还是继续这样做,直至今天还听说当他路过太皇太后在世住过的宫室时,还会禁不住流下眼泪。”(白晋《康熙帝传》,载:《清史资料》第1辑,第239—240页。)

康熙二十七年至六十一年,玄烨前往遵化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26次,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祖母。

一次,在暂安奉殿附近,他遇到曾侍奉孝庄多年的守陵太监崔邦琪。每逢看见原祖母宫中旧人,总是引起他对往事的回忆,悲从中来。于是,玄烨赋诗一首,赐给崔邦琪:“返照寒松影,心悬泣露霜。一生常感悼,数载几悲凉。恨接云峰近,思连沧海长。问安劳梦想,绝矣九回肠。”(《圣祖御制文二集》第44卷,第13页。)至高无上的皇帝竟为一个地位卑微的守陵太监写诗赐赠,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上,是罕见的。玄烨一贯鄙视太监,认为“太监最为下溅,虫蚁一般之人”(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国朝宫史》上册,第7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他对太监崔邦琪这种不同寻常的态度,显然是爱屋及乌所致。由于祖母已永远离开了他,祖母生前留下的一切痕迹,包括曾经服侍祖母之人,对他来讲都具有特殊意义而倍感亲切。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冬,一天,玄烨和大臣们谈话时,言及太皇太后,与以往一样,他立刻“涕下如雨,哀不自胜。”(《清圣祖实录》第276卷,第2页。)这时距孝庄去世已整整30年,玄烨却依然如此,这一刻骨铭心的思念,持续到他生命的终结。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