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年表 > 公元677年历史年表 公元677年历史大事 公元677年大事记

公元677年历史年表 公元677年历史大事 公元677年大事记

日期:2019-03-07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677年,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仪凤二年。
中文名
677年
外文名
677 years
重要意义
唐高宗弘孝皇帝仪凤二年
历史大事
百济扶余氏散亡等
相关文献
《切韵》
所属朝代
唐朝

677年历史大事

百济扶余氏散亡

仪凤二年(六七七),唐授百济王子扶余隆光禄大夫、太常员外卿,兼熊津都督、带方郡王,使归本蕃,安辑余众。时百济之地渐为新罗占领,隆不敢入旧国,寄居高丽之境而卒,自是扶余氏散亡。

再徙安东都护府于新城

上元三年(六七六)唐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罢华人任都护府各级官职,仪凤二年(六七七),遂授原高丽王唐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都督,朝鲜郡王,使还辽东、安辑高丽余众,镇抚本蕃。高丽民先徙于内地诸州者亦皆遣返,与藏同归。唐将安东都护府再徙于新城(今辽宁抚顺北)。安东都护府两次内徙,表明唐已退出高丽。唐太宗、高宗二朝竭中国之力取高丽,既得之而不能守,究其原因,一则辽东道远,粮运艰阻,二则东、北边契丹、奚、突厥渐多作梗,顾此失彼,而主要原因,则是西北边吐蕃炽盛,牵制唐朝,使之不得不在东北方采取消极退守之策,此外,尚存在高丽民反抗激烈诸因素。自此以后,唐惟有拥大同江以南地区之虚名,至开元廿四年(七三六),此虚名亦予放弃。

高丽高氏散亡

仪凤二年(六七七),辽东都督、朝鲜郡王高藏返辽东后,潜与靺鞨勾结谋反,事未及发,唐已知之,召藏还内地,配流邛州(今四川邛崃)。唐再散徙高丽民于河南、陇右诸州,留贫弱者于安东城旁。自是以后,高丽旧城故地渐被新罗占领,高丽余众或奔靺鞨,或投突厥,于是高丽之高氏旧族皆散亡,君长亦绝。高藏于永淳元年(六八二)卒于流所,诏送京师,赠卫尉卿,葬于颉利墓左,树碑其阡。

罢农忙出使巡抚

仪凤二年(六七七)四月,诏以河南、北干旱,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问赈给。侍御史刘思立上疏曰:今麦秀蚕老,农事方殷,敕使巡抚,人冀天恩,必聚集参迎,妨害生产。既行赈给,须立簿书,更成烦扰。无驿之处,劳扰更甚。农忙时节,废须臾则亏岁计,不如委州县赈给,待秋后闲时出使查赈给政绩,行褒贬。疏奏,谧等遂不行。

吐蕃攻扶州

仪凤二年(六七七)五月,吐蕃攻扶州临河镇(今四川南坪附近),擒镇将杜孝升,令孝升以书劝松州都督武居寂降,孝升坚决不从。吐蕃舍孝升而还。孝升复帅众坚守临河镇。唐授孝升游击将军(从五品以下),以示褒奖。八月,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十二月,诏大发兵讨吐蕃。

张文瓘卒

仪凤二年(六七七),张文瓘卒,年七十三。文瓘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人。贞观初(六二七)举明经,补并州参军,长史李勣重之,比之为管(仲)萧(何)。累迁水部员外郎。时瓘兄文琮为户部侍郎,旧制,兄弟不许并居台阁,乃出瓘为云阳令。龙朔年间(六六一至六六三),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六六七),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藏渐虚,文瓘谏:劳民生怨,隋鉴未远。高宗纳之,减厩马数千。咸亨三年(六七二),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不久,迁大理卿。文瓘到官旬日,断疑案四十余条,执法公正,时人比之戴胄。上元二年(六七五),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文瓘以严正著称,诸司奏议,多所纠驳,高宗十分信赖。朝廷有大事,若卧病在家,高宗必问诸宰臣:“与文瓘议否?”未议,则遣与议之,已议,则从之。时新罗叛唐,高宗欲出兵征讨,文瓘谏曰:吐蕃扰边,兵患未解,又伐新罗,民不堪其劳,请息兵修德安百姓。曾参与撰写《永徽留本司格后》(十一卷)。有子四人,皆至三品官,时人称为“万石张家”。

长孙讷言新增《切韵》

仪风二年(六七七),长孙讷言新增《切韵》成。《切韵》乃隋代陆法言所编,至唐大行于世。《切韵》重在分辨声韵,收文字及义训不详遂有多种增修韵书问世。讷言所增《切韵》属笺注类,以《切韵》为底本,承陆书分韵及体例,略增字数(新增字大抵出自《说文》),重点在以《说文》订补及笺注《切韵》,据《说文》加案语,记于原注之末,或解释字体,或补充训释,一变韵书而兼字书。此书流传甚广,保存至今,敦煌文书存有诸卷。

677年通鉴记载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下仪凤二年(丁丑,公元六七七年)

春,正月,乙亥,上耕籍田。

初,刘仁轨引兵自熊津还,扶馀隆畏新罗之逼,不敢留,寻亦还朝。二月,丁巳,以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馀众;高丽先在诸州者,皆遣与藏俱归。又以司农卿扶馀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亦遣归安辑百济馀众,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时百济荒残,命隆寓居高丽之境。藏至辽东,谋叛,潜与靺鞨通;召还,徙邛州而死,散徙其人于河南、陇右诸州,贫者留安东城傍。高丽旧城没于新罗,馀众散入靺鞨及突厥,隆亦竟不敢还故地,高氏、扶馀氏遂亡。

三月,癸亥朔,以郝处俊、高智周并为左庶子,李义琰为右庶子。

夏,四月,左庶子张大安同中书门下三品。大安,公谨之子也。

诏以河南、北旱,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问赈给。侍御史宁陵刘思立上疏,以为:“今麦秀蚕老,农事方殷,敕使抚巡,人皆竦扌卞,忘其家业,冀此天恩,聚集参迎,妨废不少。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更成烦扰。望且委州县赈给,待秋深务闲,出使褒贬。”疏奏,谧等遂不行。

五月,吐蕃寇扶州之临河镇,擒镇将杜孝升,令赍书说松州都督武居寂使降,考升固执不从。吐蕃军还,舍孝升而去,孝升复帅馀众拒守。诏以孝升为游击将军。

秋,八月,徙周王显为英王,更名哲。

命刘仁轨镇洮河军。冬,十二月,乙卯,诏大发兵讨吐蕃。

诏以显庆新礼,多不师古,其五礼并依《周礼》行事。自是礼官益无凭守,每有大礼,临时撰定。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