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秘闻 > 揭秘“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十个真相

揭秘“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十个真相

日期:2018-10-14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电影《敦刻尔克》宣传剧照电影《敦刻尔克》宣传剧照

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敦刻尔克》即将在中国上映。

电影再现了“二战”时期的著名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此役,33万英法联军,在德军的攻势下,奇迹般于9天时间内自敦刻尔克撤往英国本土。撤退途中,联军几乎丢弃了全部物资,包括约1200门大炮、500门反坦克炮、700辆坦克、5万吨军需……

本文整理了10个问题,尝试扼要勾勒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大致轮廓。

1、英法联军为何选择自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随后,德军攻陷丹麦、挪威、荷兰。英法联军在比利时、法国境内阻击德军失利。在德军攻势下,法国政府丧失斗志。英国为保存实力,计划从法国撤军。其间,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反对同德国谈判,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1940年5月20日,丘吉尔曾建议,“作为一个预防性措施,海军部应该准备好大量能去法国港口的小船”。此后战局持续恶化,“5月25日,所有的交通线完全被切断,我们微弱的反攻被击退……我们逃往南方的全部希望都成为了泡影”(丘吉尔之回忆),剩下的只有海路。26日,英国海军部正式下令,实行“发电机”行动,命令部队向法国东北部港口敦刻尔克聚集,并在这里渡过英吉利海峡,撤回英国。

2、希特勒为何突然停止进攻?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有一个至今未解的谜团,那就是:希特勒为何要在1940年5月24日下达一个“停止进攻”的命令,使英法联军得以先行占领敦刻尔克。

迄今为止,德军将领及各国史学家对这个问题,已做出过多种阐释。有人说,希特勒停止进攻,是想放英国远征军一条生路,以便于和英国展开谈判。还有人说,是希特勒给戈林一个建功的机会,让他麾下空军在没有地面部队支持的情况下,重创联军。这两种说法都停留在揣测层面,缺少史料方面的证据。

最可信的解释是:龙德施泰德向希特勒建议,“装甲部队已前进了那么远,速度那么快,力量已大大减弱,需要停下来整顿,重新部署,以便对敌人进行最后的打击”。曾任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也说,希特勒“为这些装甲部队担心,因为他们进入一个运河交错、处境不利的地区,要冒很大的危险,可是得不到任何重大收获”,认为仅靠空中力量,即能阻止英法联军从海路大规模撤退。部分德军将领(包括前线将领)对这道命令表示不满,认为错失了战机。

当德军恢复进攻时,英法联军已经抢先占领敦刻尔克,开始部署“发电机”行动。

3、联军如何阻击德军,保障大撤退?

为保证敦刻尔克大撤退顺利进行,在外围阻击德军的英法联军,付出了很大牺牲。

比如在加来海峡(Calais),英军的一个步兵旅和一个坦克营奉命协助法军驻守,他们被严令禁止撤退。事后,英国政府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功劳,“在这生死攸关的四天里,驻军殊死拼杀,牵制了德军至少两个装甲师,否则英军退往海边的道路就可能被切断。德军装甲师如长镰横扫所向披靡,却在加来打了个磕绊……”此战为大撤退争取了时间。

法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布尔夏尔拒绝后撤,其部下5个师在里尔英勇抵抗,保障了敦刻尔克的安全。这些法军后来全部被德军俘虏。在敦刻尔克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由法加尔德率领的法军第16军团负责防守。大撤退结束后,法加尔德及其部下4万余人全部被俘。如丘吉尔后来说的那样,“请让我们铭记:如果没有敦刻尔克后卫部队坚持战斗。我们在英国重建一支保卫本土和争取最后胜利军队的工作,就会大受挫折”。

在敦刻尔克沙滩上作战的英军士兵在敦刻尔克沙滩上作战的英军士兵

4、英国陆军为何不满英国空军?

英国皇家空军为掩护大撤退,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他们每天出动300架次,从英国本土机场起飞,到敦刻尔克上空同德军飞机激烈交战。丘吉尔说,“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冲入德国战斗机和轰炸机群,把它们打得七零八散,逐出上空,予敌重创。”掩护大撤退期间,皇家空军损失飞机106架,但打下了156架德军飞机。

但是,滞留在沙滩上的英国远征军士兵,只能感受到自己饱受德军飞机轰炸,很难看到本国飞机在几英里以外或者云层之上与德国空军殊死搏斗,故一度对英国空军极为不满。

丘吉尔对此也很无奈:“由于不了解情况,陆军中甚至对空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愤怒情绪,有些部队在多佛尔或泰晤士河港口登岸时,还侮辱了穿着空军制服的人。他们原本应当和空军紧紧握手的,但他们又怎么能知道这些呢?”他只好在议会中,“千方百计地向大家说明这一事实”,强调敦刻尔克“这个胜利是空军获得的”。

5、英军撤退时,有没有不顾法军?

法国人是在“发电机”行动已经将要开始时,才被英国人告知撤军计划的。

虽然丘吉尔曾下令,“应尽量使法军和我们共同从敦刻尔克撤退”“不要让法军仅仅依靠自己的航运工具”,但在实际行动中,被优先撤退的依旧是英军,法军士兵常常被拒载。至5月30日为止,在撤往英国的12万联军中,仅包括6000名法军。

为应对政治、舆论压力,丘吉尔不得不再次重申,“要撤退更多的法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对我们和盟国的关系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害”。留下的英军被要求“应坚守阵地,能守多久就要守多久,以便法军得以继续撤退。”6月1日~4日,有约9.8万名法军,被撤往英国。

6、平民援救了多少联军士兵?

丘吉尔从建议撤军开始,即命人征集船只,以作准备。

除英国海军的驱逐舰、布雷舰等战舰外,英国民众自发提供了游艇、蒸汽船、拖船、救生艇、渔船等400艘船。包括渔夫、码头工人、汽车司机、快艇运动员在内的各行业之人,驾船参与到了撤退行动中。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拯救了大量聚集在敦刻尔克的联军士兵。行动中,有125名平民牺牲。

丘吉尔在回忆中说,“小船来往于海岸与大船之间,他们停在海滩边接应士兵,运走涉水登船的、救起落水的,全然不顾敌人的轰炸,虽然常常使其遭受牺牲。但是船只的数量优势,足以弥补空袭造成的损失。就整个‘蚊式’舰队来说,它们是打不沉的。”他赞扬说,“正当我们遭受失败之时,敦刻尔克海滩的战斗经过传到了我们团结一致、不可战胜的岛国人民的耳里。这一光荣之举将被我们所有的史册所永远铭记。”

大约有10万名士兵,是乘坐这些小船回到英国的。

7、气候因素对大撤退的顺利实施,有多大帮助?

除希特勒下达的“停止进攻”命令外,气候也帮了英法联军大忙。

从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至少有半数时间在下酸雨,加上炸药带来的滚滚浓烟,使得沙滩上能见度很低,德军的空袭效果大打折扣。如常子仪所说,糟糕的天气也成了德军飞机的一大敌人。

同时,原本风暴频发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时间里也颇为平静。

英军士兵回忆,“突然好几天,海面变得比储水池还平静,在大规模运送的整个过程中,海面上几乎见不到一丝波纹。这大大缓解了水手们的压力,保证了他们在船只已经超载一倍或两倍的情况下,仍能再水中或船上操纵船只,在水面距船舷仅有几英尺的情况下顺利地航行”。

8、大撤退的真实景象,是怎样的?

电影《敦刻尔克》重点刻画了人们在撤退时的种种表现。从当年那些士兵的回忆中,今人其实不难获知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的现场情境。

比如,英军坦克团的威廉·瑞弗斯少校回忆沙滩上的情状:“敦刻尔克充斥着大量的噪音,四处都冒着黑烟,天上还一直有德军的飞机不断地扔炸弹。很多士兵都往码头的方向移动,而沙滩上也有大量的士兵。有人试图把士兵们组织起来,按区域划分,以便能让更多的士兵搭上驱逐舰或是小船返回英国。这里真是一片混乱!”

被德军俘虏的英法联军士兵被德军俘虏的英法联军士兵

由于船只缺少,士兵们的登船秩序很难维持。英军信号兵威尔弗雷德·沃尔特斯回忆:“当我开着摩托艇赶到时,船还差三英寸就要沉到水里了,场面很混乱,士兵们推推搡搡,都想立刻上船。过了一会儿,船翻了,因为船上的人实在太多了。”炮兵团的威尔伯·库克中尉得益于有一位好长官,“我们的长官很厉害,当有不明身份的士兵想强行插队的时候,他就拔出他的左轮手枪,在他们面前开枪。”好在大多数时候,士兵们都肯遵守纪律。

即使登上了船,也不意味着安全。英军弗兰克·赫雷尔中士回忆,“在船上时,我们遭到了德军的空袭。我们三十多个人一起掉进了水里。由于我的腿受了伤,所以我只能用狗刨式游泳。我用力地划着水,终于回到了沙滩上……等待下一次登船的机会”。

9、大撤退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毫无疑问,敦刻尔克大撤退确属奇迹,至于其历史影响,也早有定论。英国史学家吉尔斯·麦克多诺在其《世界战役史》一书中的评论很有代表性,他说,“尽管英国远征军损失了所有装备,而且只有训练有素的部队得以成功撤离,但是这次撤退为英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同时,大撤退的成功也大大振奋了士气。”

如果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全军覆没,后果将极为严重。如中国学者常子仪在《奇迹般的撤退:敦刻尔克战役》中分析的那样,“不仅武器装备难以为继,可能就连士兵和军官也无法凑齐了”“由于这支军队几乎囊括了英国陆军的所有精华……因此它的损失可以说是无法弥补的”。后来“二战”中的英军著名将领,蒙哥马利、亚历山大等基本都在远征军中,一旦这些人战死或被俘,英军指挥系统将遭到无法恢复的损失。

此外,英国远征军若没有在敦刻尔克撤出中的话,对英国民众心理将是极大打击,以丘吉尔为首的主战内阁,很可能就此倒台。在内阁中主和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是最有可能的继任者,在他看来,“假如希特勒开出了并不会妨碍我们独立自主的条件,那我们就应该加以接受,否则就太愚蠢了”。假若英德结盟,那么“二战”历史必将改写。

10、电影《敦刻尔克》为何引起法国不满?

如前文所说,为保证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法军做出了很大牺牲。

然而在诺兰的《敦刻尔克》中,表现法军的镜头只有区区数十秒。

法国《世界报》发表文章,批评说,“12万一同撤退的法兵在哪里?4万法军拚命守城,因抵抗军备更精良、人数更多的敌人而牺牲,他们又在哪里?”法国《赫芬顿邮报》指责电影《敦刻尔克》“抹走了法国为掩护英军所作的牺牲”“英国人有这种恶劣倾向,他们歌颂英军功德,只字不提法军”。

法国历史学者也表达了对《敦刻尔克》的不满,说“英国人对待历史有个坏习惯,就是大肆吹嘘自身军功,对法军贡献视而不见”。

一个丘吉尔的传记作者则如此回击:“诺兰毫不掩饰对英国的偏袒,正如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片偏袒美国”“若法国人希望讲述正确版本的故事,就要拍自己的电影”。

抵达伦敦的法国士兵抵达伦敦的法国士兵

参考资料

(英)丘吉尔《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1919-1945》(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英)约书亚·莱文《逃亡日:敦刻尔克大溃退亲历者口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英)艾迪·鲍尔《天降战火:从突袭波兰到克里特岛空降作战》(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年)、常子仪《奇迹般的撤退:敦刻尔克战役》(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英)安东尼·比弗《二战史》(海南出版社2015年)、(英)毕晓普,(英)麦克纳博《二战每日纪实》(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苏)沃尔科夫《二战内幕:苏联观点》(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等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