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进展

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进展

日期:2017-09-28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通过一年多的发掘,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焦家遗址考古工地近日传出消息:系列出土文物和遗存证明,距今5000年前后鲁北地区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已经产生并不断强化,也是黄河下游进入古国阶段的典型代表和确切例证。
 
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进展
焦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山东省文物局供图

  出土文物已具礼器性质

  焦家遗址位于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焦家村西约800米,南距城子崖遗址4公里。遗址所处的章丘地区,属于鲁北古济水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龙山文化发现地和命名地。近两年,随着焦家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众多新发现表明,该区域是比龙山文化更早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早期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发祥地。

  2016年和2017年,山东大学考古与文博学系对焦家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房址104处,墓葬205座,灰坑近千处,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人工遗物和自然遗物。新发现房址数量多、排列有序,部分墓葬不仅规模大、随葬品数量多、棺椁齐全,而且随葬的陶器、玉器精美,很多已具礼器性质。

  本次考古发掘领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表示,从墓葬发掘情况看,墓葬群的墓主人应是古国时期一群掌握着较高权力的人,也可能是权力和家族相结合的一个群落。这些人不仅有权,而且比较富有。这一墓葬群中出现了两椁一棺的形制,这也是大汶口文化迄今发现的唯一重椁一棺形制,可见其规格之高。

  有媒体此前报道,在其中一个墓葬中,还发现墓主人骨架胸前放着一把玉刀,玉刀边缘有4个小孔,其中3个被塞住。这是焦家遗址出土的唯一一把四孔玉刀,国内亦十分罕见,其具体的象征意义还有待研究。此外,墓葬还发现了5000年前这一聚落的独特葬俗,比如“割体葬仪”,即将墓主人手指头割下来放在头旁入葬的现象。

  为龙山文化找到重要源头

  种种迹象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鲁北地区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已经产生并不断强化。2017年,在发掘区南部位置发现了城墙和壕沟的线索,进一步证明了焦家遗址是距今5000年前后鲁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焦家遗址作为该地区大型的中心聚落遗址,也为以城子崖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找到了重要源头。

  同时,焦家遗址对解决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表示:“中国考古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中国的文明起源问题,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来的问题。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在距今5500年前后,我们开始从基本平等的原始社会迈向有等级差别的社会,中国境内有六大文化区都在进入这一阶段,这一时期被考古学界称为古国时期。焦家遗址恰好处在距今5000年左右,是黄河下游进入古国阶段的典型代表和确切例证。”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表示,已有的考古发掘表明,焦家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规模超大,是鲁北地区迄今所知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聚落,是距今5000年前后山东乃至我国东部地区规格最高的史前时期墓地之一。

  众多谜题有待破解

  此次考古发掘还发现大量灰坑遗迹,包括垃圾坑、器物坑和祭祀坑,还有半地穴式的小作坊,并发现了磨石,以及半成品石器,但尚未发现玉器作坊。考古人员表示,这次出土的众多玉器中,有一种锥形器,在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出土较多,大汶口文化则较少见,颇有价值。不少绿松石和一些梯形耳坠都非常漂亮。但令人疑惑的是,遗址附近缺少玉料来源,众多玉器的材质和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考古人员于2016年在发掘区北部发现了6座被毁大墓。这6座大墓每座都是一椁一棺的形制,从墓葬形制和陪葬品判断,墓主人的身份应该很高。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考古人员发现,墓葬中墓主人的腿骨、头骨有被破坏的现象,而且陪葬的陶器、玉器也多被砸,破坏痕迹明显。从考古发掘的情况判断,6座大墓是在入葬后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被破坏,因此有专家推断很可能是当时的聚落高层权力斗争的结果。

  焦家遗址的考古发掘实践也为山东开展公众考古奠定了基础。6月10日,首个山东省公众考古基地在焦家遗址揭牌。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广大民众文物保护意识日益提高,迫切要求文物考古走出“象牙塔”、走近公众。“未来山东将把公众考古作为各级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的职能和责任,组织实施一批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采取现场参观、模拟考古、设立公众论坛等形式,组织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让考古遗址成为集考古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知识传播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和教育基地。”周晓波说。

  (原文刊于:《中国文化报》2017年6月26日第6版)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