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探秘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还是商朝首都?

探秘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还是商朝首都?(2)

日期:2017-08-19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许宏说:“二里头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规划与其一脉相承。”二里头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祭祀区、贵族聚居区拱卫在宫殿区周围。

  在许宏9月即将出版的新书《先秦城邑考古(7000-221BC)》中,他引用了国际知名考古学家伦福儒的话:“早期国家社会一般表现为特有的都市聚落形态,其中城市是最重要的部分。”许宏进而论证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都邑)是早期国家最具代表性的物化形式……城市是国家出现、文明时代到来的唯一标志。

  二里头最有可能是夏,但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误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要感谢20世纪前半叶活跃于学界的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徐旭生梳理了成书较早、可信度较高的上古文献,指出最有可能找到夏文化遗存的两个区域:第一是河南中西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一带。1959年夏天,70多岁高龄的徐旭生率队寻找传说中的“夏墟”,发现了这个沉睡已久的“故都”。

  二里头遗址在发现之初被认为很有可能是“商汤都城”,考古学家邹衡又在1977年提出了“夏都”之说。二里头究竟“姓夏”还是“姓商”,多年来争论不断。

  许宏表示,从总体上看,“商都说”和“夏都说”在认知前提和思路方法上大同小异。各方都认为后世文献(大多属东周至汉朝)中至少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属于“信史”;而某一考古遗存,应当甚至肯定是某族或某一王朝的遗存。

  事实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浩如繁星,但并不能一概视为信史。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夏、商、周三个相继崛起的王朝,但司马迁的年代,距离夏已经千年有余,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写唐宋史。

  而关于夏朝的记忆,春秋时代已经说不清楚了。孔子曾感慨:“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作为夏人后代的杞国,都没有留下关于王朝制度的充足证据。到了战国时期,这个国家说的夏和那个国家说的夏,就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大家都希望在纷争中获取“中国”的正统。所以,即便夏王朝曾经存在过,要想从古文献证明它的确切状况是极其困难的。

  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然无法在缺乏“当时的文字材料”的情况下,确认哪类考古学遗存属于夏朝——除非在二里头或其他重要遗址出了类似甲骨文的文书,自证是“夏”——目前并没有此类考古发现。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肯定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只能确认这是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的遗存。就像许宏说的,“夏”是中国人拂不去的一个梦。

  作为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代队长的许宏曾戏言:“二里头考古的三代领导集体,大家会说一代不如一代。因为第一代老队长说这是前夏后商,第二代老队长说这主要是商,到了许宏这说不知道。是的,我们只能说二里头可能是夏,极有可能是夏,最有可能是夏。”

  许宏说:“二里头是都邑,这一点我十分自信。但我不会说二里头肯定是‘夏都’,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50%和99%的近似度,绝对大于99%和100%,换言之,50%和99%没有本质的差别,因为都是推测,都无法定论。如果你说夏已成定论,在逻辑上、学理上是有问题的。”

  许宏戏言自己有一个“不倒翁理论”:在成为信史前,不能排除任何假说所代表的可能性。许宏说:“我们要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看法。你的看法是一种可能性,我的看法也是一种可能性,而可能性与可能性之间是不排他的。”

  在许宏成为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之前,关于二里头遗址的归属问题,笔仗已经打了半个世纪,许宏从来没有参与过,他觉得,“与其参与论争,不如尽快提供翔实的考古材料”。自1959年秋季至今的50多年来,二里头遗址的田野工作持续不断,累计发掘面积4万多平方米。而二里头都邑的现存面积共有300万平方米,几代人的发掘面积也就是1%多一点儿,考古探索远没有结束。

  许宏引述同为考古专业出身的著名作家张承志说过的一段话:仿佛这个满身泥土的学科,有一句严厉的门规,那就是:或者作为特殊技术工人告终,或者攀援为思想家。在这条路上探索没有止境,我们还在前行,我们企图透物见人,也就是透过那些冷冰冰的遗物,来窥探它背后的古人,探知他们的行为甚至思想。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