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日期:2018-10-09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据《辽史》等文献记载,辽代有两座帝陵(显陵和乾陵)修建于医巫闾山,但具体位置不详。辽末金初,医巫闾山辽陵遭到金兵大规模毁掘,此后湮没于深山野林之间,逐渐成为历史之迷。为了探寻和全面了解医巫闾山辽代显、乾二陵的位置、范围、布局、形制和保存状况,推动两陵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2015~2018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医巫闾山辽代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进行了主动考古发掘

  发掘收获

  新立辽代建筑遗址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富屯街道新立村樱桃沟村民组西北约100米的黄土台地上,在北镇市区西北约8公里。这里地处医巫闾山中段东麓的“三道沟”沟内,遗址所在黄土台地背倚骆驼山,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季节性小河,周围群山环抱,风景殊绝。整个台地经过了全面考古勘探,北部为一组大型建筑址,南部为规模较小的附属建筑。北部建筑址的西南侧发现一座巨型墓葬(编号新立M1),全长84米;建筑址北侧发现一座大型墓葬(编号新立M2),全长约44米。两座墓葬与北部建筑址紧密相邻,最近处均不足10米。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遗址周边地貌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发掘区全景

  此次发掘区在台地北部,发掘面积约6000平方米,揭露出一组较完整的辽代四合院式建筑基址。它由正殿、殿门和四周廊庑围合而成,建筑外部环绕一周露明的排水通道,整个建筑朝向东南。

  正殿 台基位于廊院建筑的北部正中,方向150度。台明四壁包砖,内填黄色夯土,可以分为大殿和月台两个部分,月台南侧应有踏道,但已被破坏无存。台基用青砖包砌,露明部分磨砖对缝,外表整齐。大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9.6米、南北深24.2米,原地面和柱础均不存,但保留成排分布的大型磉墩,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磉墩中心距所反映的当心间、次间、稍间尺寸相近,均约5米。月台位于大殿台基中南部,保存较差,夯土内部包含较多石块。月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约19.4米。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正殿

  廊庑 廊庑左右对称分布于正殿、殿门两侧,并与它们一起围合成一个封闭院落。廊庑台面呈阶梯式由南至北,逐级抬升。南廊庑最低,其次为东、西廊庑,北廊庑最高。东、西廊庑由南至北,又分为三级,也是逐级抬升。西半部廊庑保存较好,东半部廊庑大部分被冲毁不存。

  北廊庑(正殿西侧)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4米、南北深11米。台基南北边缘各有6个圆形磉墩,呈南北2排,东西6列分布。由此可知,台基上为面阔5间、进深1间的建筑。依据磉墩中心距,建筑面阔相同,均约4.3米,进深7.5米。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北廊庑

  西廊庑平面为长方形,总长73.3米、宽12.4米,由逐级抬升的三座台基连接组成。由低到高,由南至北,把它们依次编号为西廊庑1、西廊庑2和西廊庑3。西廊庑1长36.3米,西廊庑2、西廊庑3长度均为18.5米。三座台基的柱网结构大体相同。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西廊庑

  南廊庑(殿门西侧)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14.7米、南北深10.2米,台面高度低于西廊1约0.2米。台基面保存较差,磉墩迹象较少,推测台基上为一面阔2间、进深1间的建筑。

  殿门 殿门位于整组建筑的南部居中,保存情况较差,不仅台面和柱础不存,且台明包壁和夯土已缺失较多。台基东西宽23.5米、南北深13米。台基上磉墩保存很少,仅西北部残存3个相邻磉墩,依据柱间距推测台基上可能是一个面阔5间、进深2间的建筑。台基南部中间设有一斜坡漫道,内填夯士,外包青砖;台基北部居中设有一踏道,仅存外边一层包砖,长4.8米、宽1.5米。

  庭院 庭院由正殿、殿门及四周廊庑合围而成,南北长61.2米、东西宽53.3米。庭院由南向北分为三级,逐级抬升,依次编号为庭院1、庭院2、庭院3。三级庭院地面每级高差约0.3米。庭院地表平铺一层黄土,其上用方砖海墁。庭院1与庭院2规模相同,南北均长约22米,庭院3南北长17.2米。庭院2西南部有一个等边六边形建筑基座,边长2.9米。

  建筑外围排水系统 建筑台基外围与基槽护坡墙之间环绕一周露明的排水通道,结构大体相同。护坡墙斜倚基槽四周的生土壁,由内向外叠涩砌成,底部建有砖砌的二层台,二层台与建筑台基外侧包砖之间即为排水通道,其底部夯实,地面满铺方砖。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西侧排水道

  各部分排水道的高程和宽度都经过严格的设计,以利于排水。北部排水道最窄,宽约1.1米,中间高、两侧低,呈漫坡状;西部排水道宽约1.4米,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为四级;南部排水道宽约2.3米,西高东低,呈坡状。雨水最终都汇集到排水道的东南部,流向台地东侧的樱桃沟内。

  樱桃沟内黄土台地东侧的坡地上发现一段石砌暗渠。暗渠顺坡而建,底部为人工夯打的基础,其上平铺石板,底板之上两侧立石,立板之上盖顶板,形成封闭管道。暗渠出口为一雕刻精美的大型石螭首,流水从螭首口中吐出,石螭首前地面铺有青砖。暗渠顺坡而上,通向台地,但中、上部已被冲沟破坏。

  出土遗物 以建筑构件为大宗,主要有筒瓦、板瓦、瓦当、檐头板瓦、兽头、鸱尾、通脊砖、铺地花斑石等。屋顶瓦件绝大多数为绿色琉璃件,仅出土个别灰陶瓦件,表明该四合院建筑为一座满铺绿琉璃瓦的高等级建筑。琉璃瓦件样式单一,胎釉、纹饰、形制等高度统一。正殿周围出土了大量铺地花斑石残块,这种高级石材一般仅见于皇家宫殿和陵寝建筑。玉册残块集中出土于正殿之上,有契丹小字和汉字两套。其他遗物有定窑白瓷、越窑青瓷、影青瓷、玻璃器等,它们应该是祭祀用器。

  学术意义

  此次发掘的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四合院建筑与巴林右旗辽庆陵三座陵前主要殿址进行比较,它们的朝向、平面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出土的兽面瓦当、檐头板瓦、筒瓦、板瓦等绿琉璃建筑瓦件高度相似,加上遗址体现出的高等级以及出土玉册等现象,可以证明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四合院建筑就是辽代帝陵玄宫前的祭殿。辽代显、乾二陵均位于医巫闾山,但只有乾陵与庆陵前后相继,结合遗址出土建筑构件、瓷器等遗物的时代特征,我们认为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就是辽代乾陵的陵前殿址。

  新立辽代四合院建筑北部新发现一座大型墓葬(新立M2),通过探沟解剖可知,M2墓道上口宽约6米,方向172度,墓道两壁用土坯和青砖砌筑,表面抹黄泥,底部用双层方砖砌成规整的台阶。这些做法为历年发掘辽墓中所罕见,体现出很高等级。更重要的是,新立M2位于四合院建筑的北部,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与辽庆陵东、中、西三陵的玄宫和陵前殿址基本相同。据以上理由,推断新立M2就是辽代乾陵的玄宫。辽代乾陵陵前殿址和乾陵玄宫的确定,是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和重大成果,为全面了解医巫闾山两陵的陵园位置、范围和布局迈出了最关键一步。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M2墓道

  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辽陵考古和辽代陵寝制度研究的空白。辽乾陵是辽代中期帝陵,它承上启下,是辽代陵寝制度发展演变中关键的一环。通过与辽早期的祖陵、怀陵和辽中晚期的庆陵比较可知,从乾陵开始,辽代帝陵玄宫前祭殿形制、祭殿用瓦等形成了统一规制,并与辽代早期帝陵有很大区别。据此,辽代帝陵陵园形制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辽祖陵、怀陵和显陵,为初创和探索期;第二阶段包括乾陵、庆东陵、庆中陵和庆西陵,为定型和成熟期。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契丹小字玉册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石螭首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兽面瓦当

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取得重要收获——辽宁北镇新立辽代建筑遗址发现辽乾陵陵前祭殿和乾陵玄宫

通脊砖

  辽乾陵开创的以一组四合院建筑作为帝陵玄宫前祭祀建筑的模式,与唐、北宋以及辽代早期以一个单体建筑(献殿)作为玄宫前祭殿的做法有显著区别,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并且被明、清两代帝陵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辽代陵寝制度在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另外,此次通过科学发掘大面积揭露出的北镇新立辽代四合院建筑基址,形制古朴,方正严整,营造方式独特,保存较为完好,是罕见的中古时代东方四合院建筑的代表,为古建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新立辽代四合院建筑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满铺琉璃瓦顶实例,这种瓦顶不仅代表了很高的建筑等级,而且由于屋顶重量的成倍增加,直接导致了建筑木构架发生重大变化,是古代木构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琉璃质通脊砖、铺地花斑石等,其出现和使用年代之早,大大突破了以往学术界的认识,为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作者:万雄飞 苏军强 周大利 张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锦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镇市文物处)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