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日期:2017-04-14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2014—2016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对一处在三普期间发现被盗的红山文化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

 

  该墓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尹杖子村大杖子组东北约600米的半拉山顶部,山势较低矮、平缓,其平面近“半圆形”,似“半个山”之意。山周围是由大凌河支流十家子河冲积而成的平地,视野开阔,整个朝阳市区尽收眼底,十家子河在朝阳市城北汇入大凌河。该墓地南距朝阳市区约8千米,北距召都巴镇约1千米。

 

  通过三年发掘,共清理墓葬78座、祭坛1座、祭祀坑29座,出土遗物共计200余件,其中玉器140余件。

 

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墓地

 

  墓地文化内涵单纯,不见其他时期的文化堆积层,但墓地的冢体存在着较复杂叠压打破关系。从上至下可分为三层,根据墓地冢体地层堆积结构情况,反映出该墓地在营建和使用时间上,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变化,据此可将墓地分为早、晚两期。

 

  冢体是由下部黄土堆积的土冢、上部石砌的界墙及外部积石堆积三部分组成。早期阶段只见黄土堆积的下层土冢,在晚期阶段的土冢之上又出现了石砌的界墙和起封盖作用的积石堆积。

 

  土冢是由人工利用黄土在地表之上堆积而成的一个土台,台面较平整,平面近圆角长方形,中轴线的方向156.8度。堆积整体呈北端宽、南部窄、中心厚、边缘薄、北部薄、南部厚,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土冢为黄黑混合的花土堆积而成,面积要小于下层土冢,南北长约42.5米,东西宽约22米,总面积约935平方米。下层土冢为较纯净的黄土堆积而成。东、西边缘呈弧形内收,南端近圆弧状,南北长约50米,东西最宽约26米,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界墙位于冢体北半部,保存较好,由北、东和西三面墙体组成,南面未见墙体,平面略近方形,南北长约16.5米,东西宽约16米。界墙为石块平砌而成,墙体外边缘较整齐,现多保存底部一层石块,局部存两层石块,上部石块多向外倾斜变形,底层石块均为开槽半嵌于冢体堆积上,界墙石多经人工打制,形制较规整,外端宽大,内端窄小,近似楔形。积石堆积主要是由青灰色的安山岩、少量白色石灰岩和黄色砂岩的石块组成,石块个体差异较大,无人工痕迹,堆积杂乱、无规律。积石堆积主要集中分布于上层土冢东侧和北侧的界墙处,堆积较厚,可分为上下两层,其主要是封盖和保护土冢;其余位置的积石堆积规模多较小,堆积较薄,仅见一层,个别为墓葬的封石。

 

  墓地除埋葬功能外,还兼具祭祀功能。早期两项功能分区并不明显,晚期功能分区明显,南部为墓葬区,北部为祭祀区。

 

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T0308东壁地层堆积情况

 

  墓葬

 

  墓葬共计78座。头向多为头东足西向,仅见M58、M78为头南足北向。一次葬均为仰身直肢葬,二次捡骨葬要多于一次葬。人骨一般保存较差,少数保存较好,一些人骨上撒有一层红褐色矿物质。墓室内只随葬玉器,器形以玉璧和玉环为组合。早期墓葬共发现15座,未见明显分区,不见积石墓;晚期墓葬共发现63 座,主要位于墓地南部,在北部祭坛外围有零散分布。根据墓葬形制和结构上的差异,可分为土坑墓、石棺墓和积石墓三类。

 

  土坑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不见葬具,人骨保存情况较差,随葬品较少。如M15:墓口残长0.65、宽0.35、深0.17米。葬式为单人二次捡骨葬,人骨呈捆束状叠放在一起,保存较差,大部分已粉化,可辨有头骨、肋骨和肢骨等。墓主人为男性,年龄45~50岁。在骨堆中近头骨处,出土1件白色玉环。

 

  石棺墓:为墓地的最主要墓葬形制,多南北向成行排列,分布较密集,存在叠压打破关系。棺室四壁均为石板立砌,形制较规整,出土遗物较丰富。如M12,墓圹上口长2.11米、宽0.96米、底长1.86米、宽0.70米,圹口距地表0.05~0.15米、距圹底0.45~0.65米。圹内立砌石棺,盖板、四壁棺板和底板俱全。棺顶盖板由厚重的大石板组成,缝隙用小石块封堵,石块不规整,未见修整痕迹,部分塌落进棺室,压在遗物和人骨上。盖板通长2米、宽0.75米、厚0.06~0.10米。棺壁用黄色和青灰色石块立砌而成,东端单层立砌一块三角形石板,西端未立砌石板,南、北壁各单层立砌三块大石板,石棺长1.8米、宽0.6米、深0.38米。棺底为三块厚重大石板铺垫,缝隙用小石块封堵,较平整。葬式为单人一次仰身直肢葬。人骨保存一般,整体形状完整,未见头骨,四肢骨和肋骨保存较好,盆骨已腐烂。人骨上覆盖一层红褐色矿物质。墓主人为男性,年龄30岁以上。出土玉龙、玉璧、石钺及兽首形钺柄端饰等四件遗物。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